我拍过上百家啤酒屋,专门写过的也有几十家了,都是些令我难忘的老字号。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些小卖部、杂货店以及某些国营饭店也都卖散啤酒,那时候没有现在的扎啤杯,更没有现在著名的啤酒袋子;但那时候的酒有杀头,所以有人调侃叫“马尿”。蓝边大碗和罐头瓶子以及“炮弹”和大罐车均成了那个时代的青岛符号。
第一家叫我记住的啤酒屋是在上世纪90年代的波螺油子 ,一间五六平米的小屋常能挤满十几个人,来来往往的酒客端着清一色的罐头瓶子,五毛一斤。在这里,我知道和领教了“站碗”这个青岛啤酒(600600,股吧)文化的专有名词。卖旧书的老丛是这里的常客,擅长指挥红色经典合唱的老王更是天天来喝,我在这里见到了很多江湖人物。
台东一路啤酒屋可谓是当时岛城名头最大的一家了,台东、市北、四方的人都过来喝酒,年三十都开门。“一啤直供”这个最重要的青岛啤酒文化专用名词就是在这里读懂的。后来起名叫“眼镜”,也红火了几个年头。后来,眼镜啤酒屋又搬到了台东二路的巷子里,资深酒鬼们也闻着麦香气一路杀了过去。
南山啤酒屋是我常去的,从最早的郭口路街角,到后来的丰盛路,再到目前的丰盛路69号,我都拍过写过。通宵达旦是这里的亮点,另一个亮点显然是南山的饺子和白斩豆腐了。
大桥底下的啤酒屋,也是老字号,仲家洼以及东部的酒客都来,冬天屋里的炉子和夏天满街头光膀子的景象是两大特色。桥头上的“胖子”,人气一直很旺,这里的常客有“教授”、“政委”、“杀人犯”、“老三篇”等绰号响亮的资深酒鬼,故事很多,很多故事。
“小黄山”,也叫老孙家,处在红酒街与标山路交口,老板有魅力,年轻时写过诗,拉过小提琴,摔过跤。卖酒的婆娘很有趣,人称董三娘,一口外地口音:“快喝吧,正鲜正鲜的。”这里的看家酒肴是微波河豚鱼,鲜美啊。而说到特色菜,必须要说心萍啤酒屋,尽管记者们经常去采访,但这里的饺子与“南山”的饺子那是各有千秋,这里的电烤腱子肉和油泼豆腐皮也是一绝。
有些纯正的小酒馆更是值得一提,因为它们更符合我的审美趣味和拍摄、写作需要。当年信息城侧面的小酒馆,有称呼老嬷嬷家的,有叫临淄路的,我一般叫大姨家。RT标识的啤酒桶啤酒就是在大姨家知道的另一个青岛啤酒文化专有名词。当年,我在这里获得了许多创作灵感和拍照机会,可惜小鲍岛搬迁,老字号的小酒馆只好迁到了泰山路上了。老市北齐东路一带更是我美好的出没地,“颜老五家”、“松江路酒肆”(老王家),松苑啤酒屋(也叫老姜家,我们圈子一般爱叫小院)。这里常有诗人、艺术家来碰碰来喝喝。我在这里出片率很高。
说到出片率,无棣二路的老杨家是很专业的小酒馆,在这里我抓到了猪头小队长的光辉形象。对于崂山啤酒的识别和可口,什么五厂的、三厂的、七厂的等就是在这里获得一些青岛啤酒文化专有名词知识的。
西镇的酒文化是完全可以与老台东以及小鲍岛鼎足三立的,酒鬼协会、平平啤酒屋等都给我提供写作和拍照的欲望,这里的镜头感真是很青岛很青岛的。
有四家小酒馆,最后我必须要说说,宁波路上的“大众”,一间标准的小卖部老房子 ,里面和门头极有上世纪70年代的风格,在我2010年夏天拍下几张好片子不久,已经没了。
老沧口的唯一一家纯正的啤酒屋“保和路”,这两年也跟着老字号三盛楼消失了,当年我去遥远的沧口,不为别的,只为这家小酒馆。酒为四厂的啤酒,很爽口。老板人好,老板娘人也好,那些形形色色的酒客都好。这里也是岛城唯一一家用一杆秤卖啤酒的啤酒屋。
无名啤酒屋当年在岛城很有名,我在这里不仅拍过一些好片,也拍过一些难得的DV。近两年,也突然遁去了,至今还有人在怀念。
无棣二路上的“清波酒馆”,门头还在,但老门却紧紧地关闭了。说到此,我又想起了卖酒专家马老二的那句口头禅了:“男人唱愁。女人唱浪。”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