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北京8月2日 - 中国央行2013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其所附专栏文章中表示,2013年前几个月,货币信贷增速相对较高,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也比较快,金融和经济数据“不同步”现象引起关注,其背后主要还是结构性和周期性问题。
金融和经济数据之间有一定相关性,但严格匹配的情况比较少。从历史数据来看,两者或多或少会有偏离。
以下是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以专栏形式进行的相关分析:
2013年前几个月,货币信贷增速相对较高,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也比较快,金融和经济数据“不同步”现象引起关注。金融和经济数据之间有一定相关性,但严格匹配的情况比较少。从历史数据来看,两者或多或少会有偏离。近期金融与经济数据的不同步现象,背后主要还是结构性和周期性问题。
从结构性角度看,一是传统产能过剩和新增长点不足,更多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等领域,其中土地储备、购置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在项目开工之前并不产生GDP。二是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会占用两套资金,放大融资需求。在传统低效产业边际产出递减的同时,新兴产业尚未产生明显经济效益。三是金融深化过程也会使融资环节增加、链条拉长。
从周期性因素看,在形势和预期不稳时,企业更倾向多储备资金。中国仍处于经济扩张和转型阶段,一直以来经济主体对资金的需求都比较强。企业在有机会获得贷款、债券等融资时,往往都倾向于把钱先拿到手上,在经济形势和预期不稳时更是如此。占有资金不仅可为债务清偿进行储备,并可通过借给其他资金需求者获取收益,而且还可以在经济复苏时快速扩大再生产。不过,在经济潜在增长率阶段性放缓的情况下,这种使用资金的传统理念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从历史上看,M2增速与GDP增速之间的“不同步”并不是新现象,如在2003年、2005年及2009年,M2增速均超出GDP增速较多。比较而言,经济偏热和通胀上行期M2 增速与GDP增速偏差较小,甚至会低于名义经济增速(如2004 年、2007-2008 年及2011 年);经济景气度相对较低时,M2增速则会明显超出GDP增速。这与企业预期不乐观、投资领域不足从而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有关。初步估算,2013年第一季度货币流通速度降幅就较2012年第四季度扩大了2.1 个百分点。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实体经济的范围很广,从产业划分有一、二、三产业,其中还有细分,从企业规模划分有大中小微企业,不能单纯从制造业或者某种类型企业贷款的占比来衡量资金流入实体经济的程度。无论是贷款还是其他融资方式体现的都是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应当看到,经济结构决定金融结构,提高资金运用效率的关键还是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形成新的增长点和内生增长动力。近几年货币信贷增长较快,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一些过剩产能、低效率企业还占用着大量的金融资源,容易导致资金的使用效率偏低,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下降。需要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拓展资金运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