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记者 李秀婷
实习生 曹菲 通讯员 银春林
编者按 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我们把关注人民子弟兵的目光投向了驻扎在闹市的部队医院。
他们是军人,也是医生。在和平年代,他们用军人的作风,为老百姓提供了过硬的医疗服务,孜孜不倦地发挥优势,奉献社会,谱写了“军民鱼水情”的新篇章。
与普通的医院不同,他们还承担了部队士兵的医疗责任,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完善的医疗保障,其中也涌现了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
南方日报以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为样本,采用“蹲点”的形式,零距离与医护人员接触,体验部队医院的酸甜苦辣。从今日起,将连续3天推出“陆总”蹲点记系列报道,力图多角度呈现出和平时代部队医院的独特风采。
急诊科是拯救生命的快速反应部队,急诊科的抢救室则是这支部队里的急先锋。面对危重病情时,医生护士们快速反应,将不计其数的病人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
上午11时许,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急诊科抢救室内,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死抢救开始了。
11时10分,一名呼吸困难的老人被朋友紧急送到急诊抢救室。患者74岁,新加坡籍,入院时呼吸困难、情绪烦躁、神志不清、嘴唇紫绀,口鼻处有粉红色泡沫痰。
患者的朋友讲述,老人独自从新加坡来广州游玩,昨晚朋友聚会上还吃了很多海鲜、喝了啤酒,精神状态比较亢奋。但上午就突发呼吸困难,只能紧急送诊。
患者病情危急,出现典型的心衰症状,已经陷入休克、昏迷状态,随时都可能死亡。
时间就是生命。整个急诊科都紧张起来。除了主治医师仲伯平,急诊科主任秦伟毅还立即召集了其他5名急诊科和心内科的医生前来增援。插管、上呼吸机、注射吗啡和速尿等药物,同时进行溶栓治疗……抢救工作紧张有序。
11时15分,患者的第一份心电图就已导出,明显看出线条紊乱,心律失常,而且情况还在恶化。根据心电图和患者症状,医生判断为急性左心衰。
患者心律持续降低,很快降到了30次/分钟。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术!“每次胸部下压必须超过5厘米。”仲伯平说,这是一个体力活,只能由6名医生轮流来进行。
患者心率仍然继续下降。11时18分,患者心跳骤停。死神正在靠近!
心跳骤停后体内循环骤停,呼吸也就停止了。由于脑细胞对缺血、缺氧最为敏感,一般4分钟就可发生不可逆的损害,10分钟就可能发生脑死亡。
面对病情的突然变化,医生们并没有乱了阵脚。常年面对各种突发危急状况,他们早就练就了“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过硬素质。
包括秦伟毅在内的6名医生继续轮流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抢救,每一下都要按压到位,仿佛全身的力气都贯注在了手掌上,额头也沁出了细密的汗珠。
11时22分,心电监护仪上显示血压开始缓慢回升,并出现了心律搏动。大家看到了希望,但手上仍不敢松懈。
坚持了整整16分钟心肺复苏抢救之后,患者逐渐恢复了正常心率,能够在呼吸机辅助下自主呼吸了,其他各项指标也渐渐恢复。
“又救活了一个!”整个抢救室一片欢腾。而这,只是抢救室里每天进行的生死赛跑之一。仲伯平说,每一个急诊抢救室值班的24小时,都会有8—13个危重病人需要抢救处理,几乎没有停歇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