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2006年国内稻米行情回顾

2007-01-30 10:193180


       一、2006年稻米市场行情走势回顾

         2006年国内稻米市场呈现南北走势各异特点,大体呈相反走势,但最后走向趋涨,只是北方粳稻米涨势不及籼稻米。上半年北方粳稻米价格持续小幅上涨或高位运行,而南方籼稻米则以小幅下滑为主;下半年后,南方籼稻米价格以上涨为主,而北方粳稻米价格则继续下滑,直到11月后才回升上涨。


        从北方粳米市场看,其特点表现为“两头平、中间高”的由低到高,由高到低,然后回升上涨的态势。

          第一阶段为1-7月份,受上年粳稻产区减产、质量较差的影响,价格小幅上涨到高位趋于稳定,6、7月份,国内粳稻价格上涨到1900元/吨以上,相比上年末上涨100-200元/吨左右,涨幅在5-10%。

         第二阶段是7-9月份,粳稻米价格基本维持稳定。

          第三阶段是10-11月份上中旬前,新稻米上市前后,受新稻增产上市的影响,价格出现回落,收购价每吨在1600-1700元/吨,相比年内最高价格下跌200-300元/吨,相比上年末价格下跌100元/吨。


           第四阶段为11月中旬以后到年末,受国内粮油价格全面大幅上涨影响,价格也相应出现较强涨势,年末平均价格在每吨1800-1900元/吨左右,基本回复到年内价格高位水平,相比上年末上涨10%左右。


           从南方籼稻米市场看,上半年总体表现低迷,价格稳中下降,下半年后价格一路上涨,特别是11月份后涨幅较大,到年末达到高位平稳。


            第一阶段为1-6月,早稻谷收购价格基本稳定在1400元/吨左右,出库销售价格也基本稳定在1400-1440元/吨,中晚稻谷收购价格基本稳定在1460-1500元/吨,出库销售价格在1560-1600元/吨,相比上年末略降;6月中下旬,早籼米批发价在2000-2200元/吨左右,晚籼米在2200-2300元/吨左右,相比上年末下跌100元/吨。


        第二阶段为6月下旬到10月份,受早稻减产,局部地区连续受灾,供需缺口扩大和最低收购价格预案启动,各主体全面入市收购拉抬的影响,籼稻米价格基本上以持续上涨为主。早稻开秤收购价格基本在政策底价之上,之后一路上扬到9月份达到较高价位,主产区早稻收购价格达到1520元/吨左右,次产区达到1560元/吨左右;早籼大米达到2300元/吨左右,中晚籼大米达到2500元/吨左右,相比6月份价格均上涨5-7%。


          第三阶段为10月份,基本保持相对稳定,局部略有波动。

          第四阶段为11-12月,受因灾减产、供求矛盾加剧,销区产需缺口扩大、持续补库和国内外粮油价格全面上涨的影响,稻米价格出现大幅上涨,年末早稻收购价格在1560-1660元/吨,晚稻收购价格在1700-1780元/吨左右,相比上年末上涨15%左右;早籼大米批发价格在2300-2500元/吨,晚籼大米在2500-2800元/吨,相比上年末上涨14%左右,在稻米中,稻谷上涨幅度大于大米,早稻米上涨幅度大于中晚稻米。


          二、2006年稻米市场价格涨跌主要原因

          上半年下跌的主要原因主要是连续两年稻谷增产、供给状况好转;国家持续拍卖抛售2005年最低收购价格收购的稻谷,经营加工企业上年收购的高价位粮存量较大;早稻长势较好,丰收在望;加工经营效益较低,市场看落心理较强,需求缩减;国际稻米行情相对平稳等。


            自新粮上市特别是11月份后,稻米价格持续大幅上涨,最主要的原因:一是部分地区严重受灾减产,导致稻米大幅增产的希望落空,产销区供求矛盾、供求矛盾趋于突出;二是政策调控托升价格,主要是最低收购价格预案启动,稳定提升了稻谷收购价格,新粮上市期间停止储备粮抛售,致使社会商品粮源供给不足,促进其他主体入市收购,市场竞争抬升收购价格,而收购价格不断提高又使得销售成本价格也相应提升;三是新粮上市后,国家停止储备粮的出为抛售,社会粮源减少,而当年收购数量不足,轮换补库需求增强;四是粮源减少,粮价上涨,经营效益转好,刺激经营加工,导致社会需求明显放大;五是受小麦、玉米等其他粮食品种上涨的拉动,同时也受到国际市场行情上涨的连动。


          三、2007年稻米市场主要影响因素

        从短期来看,影响春节前稻米市场行情走势的主要因素集中在如下方面: 
       一方面,春节前旺季,农民、经营企业都可能集中上市,特别是国家也陆续抛售存粮。因此,市场供给会出现明显增加。

      二方面,春节前正是商家集中组织货源时期,也是商家增购增存时期,囤积的货源增加,同时又是集中销售时期,货源在流通中逐步往终端转移,市场购销比较活跃。


       三方面,春节旺季来临,居民消费,集团采购增加,市场消费需求比较集中,消费量也明显放大。

        四方面,春节前后,品种消费差异较大,学校放假,民工返乡,普通稻米消费量大幅减少,而优质稻米消费需求大幅上升,需求存在较大差异。


         五方面,前期价格大幅上涨,引起社会关注,国家高度重视节日市场的稳定,因此近期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确保春节的粮食供应,节日粮食市场调控力度会有所加大。


       六方面,前期行情已有较大涨幅,在小麦价格趋于稳定,整体粮价水平平稳的情况下,后市行情上涨受压较大,而回落的空间又极小。

       七方面,看涨心理仍然较强,但面临高价位和政策调控的压力,市场心态出现分歧,运输状况、储存、加工、运输成本费用等也对稻米行情有所影响。


     从长期来看,影响稻米市场行情走势的主要因素集中在如下方面:

       一方面,产需缺口扩大。2006年国内稻谷产量持平略增,稻谷总产量约1.81亿吨左右,产需缺口在50亿公斤以上,供求偏紧。


      二方面,局部地区受灾严重。2006年水稻生产受灾比较严重,干旱、台风、暴雨及水灾、病虫害等都比较突出,特别是南方的福建、广东、广西和四川重庆等地区多次受灾,产需缺口扩大,外购粮增加,销区供求矛盾促使产销区域性供求矛盾加剧。


     三方面,预计2007年大幅增产可能性较大。2006年稻谷生产形势不理想,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价格的上涨,将极大调动农民种稻积极性,估计2007年稻谷生产形势可能较好,如果风调雨顺的话,预计2007年稻谷总产量将大幅增长,达到1.85亿吨以上,甚至更高。当然天气是一个不确定因素,如果持平或减产,则市场行情可能会大不一样。


      四方面,商品粮源不足。虽然农民手中仍有较多存粮,但惜售心理较重,上市也较分散,形不成大批量的商品粮源;国家掌握较充足的粮源,但库存水平下降,库存结构不合理,市场供给仍然不足或不稳定或存在差异。


     五方面,南北粳籼稻米存在差异。2006年粳稻增产明显,特别是黑龙江、江苏和安徽等地区,2005年受灾较重,减产幅度大,而2006年生产形势较好,增产较为明显,质量也明显提高,北方粳稻供给增强,需求又主要为北方地区及口粮为主,相比南方籼稻米在供求方面均有一定差异。


    六方面,稻谷需求增长相对明显。与小麦相比,稻米消费需求呈增长态势,特别是在稻谷产需缺口较为明显,社会存粮较少,行情又看好的情况下,市场供给会日渐趋紧,需求又会有所放大。


    七方面,稻米需求呈阶段性旺季。春节前旺季,商家开始集中采购和囤积货源,居民消费主要以晚稻米和优质稻米为主;春节后,普通早晚稻米会因学校开学、民工进城而出现明显增长;收购期间,早、中稻收购主体多,收购数量大,收购需求强。


   八方面,政策调控购销市场。在需求旺季,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市场供给和价格的调控,无论是收购市场,还是销售市场,都将继续以政策调控为主导。春节前后和新粮上市前,国家将加大稻谷出库力度,增加市场供给,确保市场供应,稳定市场价格;在新粮上市前后,仍将继续启动最低收购价格预案,确保收购价格稳定,确保种粮农民利益。


     九方面,政策影响生产形势。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最直接的是“三免、三补”。对粮食市场影响最直接的主要是三补贴,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对于扶持粮食生产,促进粮食增产,提高粮食供给能力起着关键作用。


     十方面,其他市场因素影响。如市场心理,其他粮食品种的涨跌,运输加工费用,国际市场行情等,对稻米行情也会有所影响。

    四、2007年稻米市场行情走势基本判断

     判断之一:2007的稻米市场,上半年可能稳中趋涨,下半年可能稳中趋落。

     判断之二:春节前稻米价格总体以高位相对稳定为主,但也不排除价格波动幅度加大的可能;同时,也不排除春节前集中出售所带来的供给压力,使得稻米行情稳中稍落。


    判断之三:春节后至早稻尚未定局前,或者是早稻生产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可能出现上涨。

    判断之四:新粮上市前后是稻米价格波动幅度较大时期,也是稻米涨跌转变点。

   判断之五:新粮上市前后可能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落,回落的幅度将视早稻增产情况而定。

     判断之六:如果早稻大幅增产,而最低收购价格不提高,则可能回落幅度较大;如果持平或减产,则可能继续上涨。

     判断之七:品种走势、地区差异和季节性差异仍然存在,相互拉动效应增强。

     判断之八:北方粳稻走势相对平稳,南方籼稻波动幅度要大一些;稻米差价继续有所缩小,但稻谷仍然稍强于大米;上半年经营加工效益较好,下半年后可能稍转差。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泰国大米出口价格下跌

0评论2025-06-2750

越南大米出口价格下跌

0评论2025-06-2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