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短期国内稻米需求趋弱

2007-10-22 10:262190
 国庆长假过后,国内稻米市场需求短期趋弱,稻米价格整体呈弱势振荡整理态势。目前,南北产区新产中晚稻已陆续上市,各主体收购态度谨慎,尤其是东北粳稻丰收在望,在陈粮销售不畅的情况下,新稻收购市场压力渐显。截止10月18日,国内稻米价格总体稳定,其中,黑龙江佳木斯2等粳稻收购价1700元/吨,浙江杭州标一晚粳米批发价2800元/吨,安徽黄山2等晚籼稻收购价1680元/吨,广西桂林标一晚籼米批发价2800元/吨;江西乐平地区稻谷价格1580-1600元/吨,大米价格2540元/吨,下跌30元/吨;湖北荆门地区稻谷价格1560-1580元/吨,大米价格2380元/吨,上涨40元/吨;湖南桃源地区稻谷价格1600元/吨,大米价格2360元/吨,保持稳定;湖北京山地区稻谷价格1500元/吨,大米价格2400元/吨,保持稳定。
  当前,南方产区中籼稻收获工作基本结束,晚稻品种陆续进入收割期,由于今年中晚稻产量受自然灾害影响出现一定幅度减少,各收购主体采购积极性相对较高,新粮价格稳中上涨。东北产区水稻收获已进入高峰期,部分新稻米已少量上市,由于新稻品质和水分不一,各地市场价格有所差异,加工企业和贸易商观望态度依然浓厚,而受新粮上市压力影响,陈稻销售难度加大、价格趋低。后随着东北粳稻收割进入尾声,以及南方晚稻收获工作渐进高潮,产区秋季稻谷全面上市在即。虽然今年南方局部中晚稻减产已成定局,但大多产区生产形势仍好于上年,尤其是东北粳稻,产量、质量均比上年有所提高,市场上短期供应压力渐趋明显,国内稻米价格回调风险不断加大。具体分析如下:
  其一,新稻陆续全面上市,季节性供应压力显现。近期,南北产区2007年中晚稻收获已大范围展开,部分地区新稻开始零星上市。其中,东北新稻收割已经入尾,收获期比去年提前一周左右,由于今年天气条件相对有利,新稻出米率高于上年,水分含量同比也明显较低。据了解,2007年,东北地区大豆播种面积下降,部分耕地改种水稻,使得东北稻谷播种面积持续增加,预计达5599万亩左右。由于生长期间天气情况相对较好,预计总产量达2575万吨左右。在去年陈稻销售进展不顺的情况下,2007年水稻的丰产,必然对市场形成较大的供应压力。目前,东北部分水分较高的水稻正进行晾晒,预计下月初将大量上市。
  其二,南方新产中籼稻已批量集中上市,市场粮源偏紧状况得以改变。据了解,由于“双改单”和部分产区旱情严重,使得晚稻插秧受到较大影响,2007年国内中晚籼稻播种面积有所减少,初步预计为2.41亿亩,同比减幅1.2%;预计总产1.09亿吨,较上年略减,其中湖南、江西、重庆等主产区减产较多。当前,南方新产中籼稻已批量集中上市,市场粮源偏紧状况得以改变。据了解,中央和地方储备粮中稻轮换工作已基本完毕,目前湖南怀化中籼稻粮库挂牌收购价1740元/吨,比前期下调20元/吨;江西宁都新产中晚稻市场收购价1760元/吨,比前期下跌30元/吨。另外,南方产区新季晚稻收割也已大面积展开,江西、湖南部分地区已接近尾声,上市在即。从整体上看,短期内南方产区新季稻谷上市步伐有望进一步加快,市场粮源的不断增多,使得季节性供应压力随之趋于明显。
  其三,稻谷拍卖成交低于预期,市场采购积极性不强。据悉,十一长假前夕,安徽粮食批发市场举行了第59次最低收购价稻谷竞价销售交易会,计划拍卖数量为72.42万吨,实际成交1.44万吨,总成交比率为1.99%,其中2006年早籼稻成交0.07万吨,成交比率0.91%,成交均价1470元/吨,2005年中晚籼稻成交0.82万吨,成交比率1.74%,成交均价1485元/吨;2006年中晚稻成交0.55万吨,成交比率3.12%,成交均价1526元/吨。可以看出,尽管政府库存稻谷拍卖成交价低于市场实际价格,但市场采购积极性明显偏低,需求较低迷。
  其四,大米市场需求表现清淡,加工企业陷入困境。在稻谷产量大幅下滑的预期下,今年大部分时间里我国南方稻谷收购市场呈现差异化格局,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10日,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等6个中晚籼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07年新产中晚籼稻210.4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99.7万吨,占收购总量的47%,比上年同期减少147.1万吨。但随着节后南方销区大米需求明显转淡后,再加上宏观调控政策打压,目前当地多数米厂正陷入困境,即短期原料与主要产成品价格趋于倒挂的风险,更严重的是,眼下大米销售异常疲软,非降价促销所能扭转的。
  其五,企业收购态度谨慎,市场购销活动表现清淡。由于今年自然灾害相对频繁,南方部分中晚稻受损严重,在中稻收购初期,部分市场主体入市收购态度积极,再加上农民的售粮心理趋于理性,惜售现象普遍,使得中稻收购价格稳中略有上涨。之后,新产中稻集中批量上市,加之中秋、国庆双节到来之后,贸易商备货结束,稻米市场需求进入一个季节性消费淡季,尤其是近期广东、福建等主销区稻米价格下滑,前期部分米厂高价收购的稻谷,按成本价已销不出去,对各市场主体入市竞购中晚稻的积极性也造成一定影响,目前加工企业收购新稻的态度已发生转变,大多采取谨慎入市、观望等待的经营策略,使得市场购销表现平淡,部分地区新稻收购价格略有回调。
  最后,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力促粮食市场稳定。今年,由于食品价格上涨,从而带动CPI连续上行,已经成为全年经济运行的一大特点。为保持价格总水平稳定,国家有关部门连续出台政策,加大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其中,在粮食市场,适时增加临时储备粮食的投放数量,降低部分托市粮的销售底价,抛售部分中央储备粮油,以保证市场供应,把粮食价格稳定在目前水平。从9月份以来举办的托市稻谷拍卖结果看,成交量和成交率持续走低,尤其是在10月10日的交易会上,2006年托市早稻仅成交413吨,成交率0.34%,创托市早稻拍卖以来的新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市场主体采购方向转移到新稻上来;另一方面,“稻强米弱”的市场形势,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的打压,使得短期原料与主要产成品价格趋于倒挂的风险加大,部分加工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据了解,近期南方部分产区大多米厂日加工数量明显下滑,部分小型米厂已停止生产。
  总的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稻米市场将逐步走进一个季节性供应高峰期,价格短暂回落风险加大,同时大米销售竞争将进一步趋于白热化。由于今年南方中晚稻区域性减产已成定局,因此后期当地加工企业仍将继续以明显高于去年同期水平的价格展开收购,市场波动风险同步加大。在今年独特的市场环境下,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购销主体入市态度、农民售粮心理之间的博弈,将成为影响后期新稻收购市场的关键。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近日黑龙江鸡西大米价格

0评论2025-11-1915

越南大米价格保持稳定

0评论2025-11-1426

近日国内大米价格平稳

0评论2025-11-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