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雪花纯生"寻踪营造学社"之路”大型外拍活动在四川李庄启动。时隔83年,华润雪花重走以梁思成、林徽因等建筑大师为代表的营造学社之路,意义非常,而李庄、昭通至昆明、大理、丽江、迪庆的川滇地区的每一处古建筑,也通过雪花纯生队伍的镜头向世人展现其最鲜活的艺术姿态和文化魅力
汪勤加
[ 经历近半个月的跋涉,数百幅优秀古建摄影作品正式亮相。作为“雪花纯生·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的收官之作,在重走梁思成、林徽因等建筑大师探索之路的同时,这些作品也成就了川滇地区代表性中国古建筑的完美影像记录 ]
五年来,共有120多万人参加“雪花纯生·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并以200多万幅作品记录了中国古建筑的真实影像。经由五年积累,“雪花纯生·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已发展为目前中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古建筑摄影比赛。这是一种对中国建筑(601668,股吧)在场性的深刻记录。
2013年“雪花纯生"寻踪营造学社"之路”大型外拍活动在四川宜宾的李庄启程,数十名来自全国各地并在“古建筑摄影大赛”中获奖的摄影师一起追随著名古建专家梁思成的足迹,踏上寻踪之路。15天的行程、2000公里的跋涉、无数相机的闪光灯汇成了这一路的回忆,从梁思成故居“营造学社”旧址到香格里拉,一路在寻找的,是历史的遗痕、古今的穿梭。
从中国建筑文化薪火相传的四川李庄,到精美华丽、工艺精湛的昭通龙氏家祠;从历史悠久的大理古镇,到代表塔楼建筑至高成就的崇圣寺三塔;从保存最为完好的丽江古城,到藏式民居建筑群极具特色的香格里拉。那些历经风雨的古建筑在现代社会中依然保持着凛然独立的样子,让人不禁想起历史学家陈寅恪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古建筑作为凝固的史书,也如同知兴替的明镜,供后人警醒发奋。正如华润雪花啤酒总经理王群在《中国古建筑》系列丛书的序言中说道:“不论是我们的产品,还是我们的思想,没有"独立性",就不会有"独特性";没有"独特性",连"识别"都无法建立。而我们最独特的东西,就是自己的文化了。”
作为中国成长最快、最具价值的啤酒品牌之一,雪花啤酒连续多年默默从事并支持着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梁思成曾说:“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在同样独具个性的雪花人看来,在不那么容易,甚至并不关己的情况下,实地调研并在精神传承上关注并保护这些人类公共遗产,才是他们极具创新的品牌个性。
“将现代摄影生活方式与中国原生文化相结合,更直观地感受古建筑的独特文化魅力,这是雪花纯生连续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去举办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的初衷之一。而用智慧和情感让古建筑表达中国原生文化的精神、气质和性格,并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雪花的一点努力和行动。”华润雪花啤酒营销中心总经理曾申平认为。
古建筑的探索征途
6月15日,“雪花纯生"寻踪营造学社"之路”大型外拍活动在四川李庄正式启动。时隔83年,华润雪花重走以梁思成、林徽因等建筑大师为代表的营造学社寻踪之路,意义非常。据悉,营造学社成立于1930年,以朱启钤、梁思成、林徽因、罗哲文等精英为代表,群贤汇聚,蔚为大观。作为2013年“雪花纯生·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的收官之作,活动除了追寻建筑大师的足迹,还将当年营造学社因为条件所限没能考察的古建筑纳入考察范围,如南诏文化发源地巍山古城、藏式民居建筑群香格里拉等。
雪花此次寻踪之路全程逾2000公里、长途跋涉拍摄创作的背后,是所有摄影作者对中国古建筑文化传承的不懈努力和虔诚礼敬;而丰富的古建筑摄影题材及专家讲解,或可成为继营造学社之后最为详实的川滇古建筑考察实录。
今年的“雪花纯生·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自1月中旬启动以来,截至5月初,共计120万人参与投稿,参赛作品更是高达200多万幅,堪称国内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摄影赛事。此次共同踏上“寻踪营造学社”外拍征程的,便是从200多万幅作品中脱颖而出的优胜者代表,以及古建筑专家、摄影专家和新闻媒体,用现代的摄影技术手段去全新解读中国古建筑的经典文化。
启动仪式设置在李庄东岳庙前的户外场地,现场气氛热烈,三支队伍整齐划一地集结在主席台前,各种精良的摄影设备聚焦主席台,期待着精彩的启动仪式。说明会现场还进行微博直播,很多网友都热烈地参与到互动当中。大家纷纷感慨营造学社的伟大创举,同时也为古建筑文化传承工作提出了非常宝贵的建议。而这正如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王贵祥在说明会上提到的,拍摄古建筑,不仅要有照片的艺术性,还要体现古建筑的艺术性,通过相机把古建筑空间的美、装饰的美、与生活融在一起的生动的美等等都表现出来。启动仪式上,华润雪花领导、四川省文物管理局原领导、王贵祥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楼庆西教授等嘉宾分别致辞。
“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等建筑匠才有感于国外对于古代建筑的保护传承,从而成立了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学社。营造学社致力于发现不为人知的中国古建筑,梁思成、林徽因在乡村考察往往要乘坐牛车、驴车往返田间,条件十分艰苦。考察木塔高度时,梁思成都是亲自攀爬到塔顶丈量。营造学社的考察非常艰苦,但梁思成认为:我们起步晚,而西方古建筑学者几百年前就有了成就,所以必须坚持,一、发奋图强,二、起点要高。”楼庆西教授说。
在如此严谨的治学精神引导下,中国营造学社在短短的五年间测绘整理了200多组各地古建筑群,完成测绘图稿1898张,当年的古建筑测绘图十分精细,几十年前的测稿仍然保留至今,是如今许多测绘稿都无法比拟的。
古建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此次“雪花纯生"寻踪营造学社"之路”大型外拍活动旨在重温学术先驱的敬业精神,为普及与传承中国古建筑贡献力量。以李庄为例,当地有多处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走在石板路上,左侧是建在长江边的操场,右侧是明清的庙堂殿阁,“梁柱结构之优”与孩童嬉戏之乐自然衔接。老酒坊与“九宫十八庙”共生、石狮旁边的麻将搭子、寺院主持推窗展示古家具,摄影师不仅在这里拍摄古建,也关注着小镇人文景观。巍山古城内的民居基本保留了明、清风貌的中式结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屋檐、宅门、院落古朴浪漫,充满人情味。在这天的拍摄中,部分摄影师因烈日酷暑引发身体不适,但晚上,他们又重新扛着“长枪短炮”出门拍摄夜景。
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的昭通古城,文脉源远流长,历史上就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走进趣马门,便是热闹的街市。街边商铺林立,百姓安乐,清风将古城的惬意带到身边,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去体味一座古城的风情。在转角处遇见古老的街巷,明清时期的老建筑静静矗立在那里,诉说着古老的历史故事。老城的百姓闲坐在路边逗鸟下棋,一派怡然自得之态。发现古建筑之美,传承古建筑之韵,不仅要展现古建筑本身的魅力,更应融合寻常百姓家的人文气息。这让古朴的古建筑更加具有生命力,更能触动人心。归根到底,还是那些人、那些事,才是古老建筑的命脉所在,并因而生生不息地传承。
摄影师带着强大的摄影装备走街串巷,各自寻找着心中最美的古建筑。一旦寻到一个触动心灵的镜头,便停下来专注创作,有时甚至要在一个地方呆上几十分钟,只为摄取一张令人满意的摄影作品。
当导游介绍到龙氏祠堂的建筑元素采纳了希腊建筑风格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贾珺教授立即指出了错误,同时惋惜地表示,现在的导游在介绍名胜古迹时,涉及到建筑的内容大部分都是错误杜撰。随后又补充说:“所以更需要雪花这样的方式去普及建筑文化知识。”周围寻踪队员听罢,也是一阵热烈掌声。大抵是,平日游览也确实被灌输了不少杜撰八卦,难辨真假,以致自己的知识获取大打折扣。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这尤其体现在少数民族的建筑、服饰、习俗上。外拍队伍一路走来,看过了彝族、白族、纳西族、藏族等众多少数民族的特色建筑,让参与者领略了中国少数民族建筑的璀璨文化。活动中,年纪最大的摄影师70多岁,年纪最小的摄影师只有20岁。他们实地寻访东岳庙、旋螺殿、圆通寺、筇竹寺、大理古镇、凤鸣书院、崇圣寺三塔等古建筑、古民居,以视角为笔、镜头为幅记录下了独特的古建之美。他们总是背着几十斤的背包,“长焦、广角、三脚架,一个都不能少”;他们前一天晚上生病吃下三种药,第二天仍在天未亮时爬到山顶抓取几十秒的光影……
寻踪之路中,不少摄影师实际是“重走当年路”,但仍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他们既会为了一些古建的结构翻新和重新粉刷而感到遗憾和怀念,也为发现了新的拍摄对象而欣喜。很多队员因“雪花纯生·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而结识,已是老朋友了。不少人纷纷感佩于华润雪花花费这样大的精力来组织这样一个意义非凡的古建筑摄影活动,表示受到鼓舞与振奋。“能听到清华大学教授的讲座是一种享受,我们这一次外拍活动的宗旨应该是尊重历史、保护古建、传承文化,通过我们的镜头发现古建筑之美,用我们的心灵诠释古建筑之韵。”一位摄影师表示。
古建与摄影的完美交融
活动期间,队员的交流互动高潮迭起,气氛热烈。来自《银川日报》的唐荣尧老师建议:“希望我们的队员在增进摄影技术的同时再增加一些人文方面的知识。这样我们的作品不仅能够在国内的摄影大赛上获奖,也能在国际上获奖。我们这次寻踪活动会看到非常多的凝聚古人智慧的优秀古建筑。我们欣赏这些古建筑时,应该放慢脚步,停止说话,用镜头去发现古建筑的内涵, 不要用嘈杂的状态错失与古人的心灵交流。”
更有意义的是,由楼庆西教授、贾珺教授,以及摄影专家贯穿活动全程的精彩知识讲座,让摄影创作者在思考如何将古建筑文化与现代摄影技术完美融合上,得到了进一步的专业提升。最终呈现出来的摄影作品,无论是表现古建筑本身的建筑工艺,还是其背后的人文意境和民俗风情等,都极具视觉张力和文化内涵。
有摄影师感慨:“楼庆西教授提过,一些技术水平很高的摄影作品,因为缺乏对中国古建筑的认识,而没有表现出古建筑最精彩的部分。所以非常感谢华润雪花创造了这样一个提升古建筑人文知识的机会,在体味当年营造学社的探索征程上,让我们能更好地用镜头展现古建筑的内涵之美。”
经历近半个月的跋涉,6月27日,“雪花纯生"寻踪营造学社"之路”外拍活动的数百幅优秀古建摄影作品也正式亮相。作为“雪花纯生·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的收官之作,在重走梁思成、林徽因等建筑大师探索之路的同时,这些作品更成就了川滇地区代表性中国古建筑的完美影像记录。
此次寻踪之路所进行的雪花“古建筑影像大使”选拔活动设立了庞大的评审团,包括华润雪花领导、清华大学建筑专家、摄影界专家、纽约摄影学院老师以及来自全国21个省市的媒体代表都参与了评审。评审团就作品的创作思路、摄影技巧、陈述表达等内容综合评分。参加本次“古建筑影像大使”选拔的选手共有30位。他们现场展示了自己在活动中拍摄的一组系列作品,并讲述了此次古建摄影的创作理念及拍摄感悟。很多人在陈述中都提到,通过此次雪花纯生“寻踪营造学社”之路的过程,深深为梁思成、林徽因等营造学社先贤对古建筑发现与传承的精神所震撼,更通过实地探访而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古建筑,这样的洗礼让镜头中的古建筑更加鲜活。建筑并不是遥远的存在,它就在我们身边,见证着过去、现在、未来发生的故事。
而在数十位参赛选手中,来自广东佛山的罗品禧先生最终成为“雪花纯生·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的“古建筑影像大使”。他的作品体现了古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融合。每一张照片都十分精致,都体现着作者的心声:让更多的人爱上古建筑、关注古建筑、了解古建筑、传承古建筑。今后,作为雪花纯生的“古建筑影像大使”,他还将继续致力于古建文化的普及传播。
随着雪花纯生“寻踪营造学社”的完满谢幕,参与本次活动的摄影爱好者纷纷表示,希望华润雪花啤酒每年可以多多举办这样的公益活动,给摄影爱好者一个交流的平台,同时也为中国古建文化的推广尽一份力,意犹未尽之情表露无遗。而华润雪花啤酒也承诺,对于中国古建文化的普及与传承,还将走得更远。
关注古建彰显品牌价值
“雪花啤酒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拍摄古建筑的机会,寻踪过程也是对中国古建筑的一次重新梳理与研究,这既是对经典的传承,也是对未来的创新。”代表辽宁参赛的摄影师田立对记者表示,沈阳不仅有童寯等建筑大师,也是梁思成、林徽因起步加入营造学社之地,这种缘分不仅为他提供了本次拍摄的创意,也为他增加了别样的创作情怀。
从大众普及角度来看,现代摄影无疑是最便于传播中国古建筑文化的手段之一,两者的结合,源自华润雪花的创新,更始于企业责任的坚持。早在2008年,雪花就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合作开展“中国古建筑·普及与传承”的系列公益活动。多年的不懈努力,已成功举办了五届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编撰出版了《民居五书》、《古都五书》等古建筑丛书,更历时三年拍摄了大型纪录片《中国古建筑》。
随着华润雪花中国古建筑普及活动的历年积淀,不仅产生了大量的优秀古建筑摄影作品,为古建筑的珍贵影像留存做出了切实贡献,同时也在古建筑文化领域引发了关注和舆论热潮。而无论是用镜头拍摄,还是文字、视频的记录,华润雪花所倡导的中国古建筑文化传承,与企业自身对高品质、高品位生活方式的追求相得益彰,从而也将共同在品牌建设的人文探索方面走得更远更深。
每年华润雪花啤酒都会推出一系列的公益活动,推广我国古建筑文化。在此之前,我国古代建筑方面的资料非常少。而雪花纯生举办的以中国古代建筑为题材的摄影大赛,为我国古建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有了多年的活动推广经验,华润雪花啤酒每年的比赛都展现出更高的水准。这不仅仅体现在作品的质量上,包括摄影地点的选择、摄影大赛的整体规划、相关评委的选择上,都具备了相当专业的高度。
“雪花纯生·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整个活动中,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这也正是雪花多年来举办摄影大赛,影响力逐步扩大,吸引了更多优秀摄影爱好者的表现。这对于推广我国古代建筑文化是件好事,也在逐步实现华润雪花为推动此项公益活动的梦想。
从举办摄影比赛,到出版图书,再到拍摄纪录片,华润雪花啤酒每年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着有共同追求的朋友,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推出,奉献着自己的能量。在这条弘扬国粹文化的道路,华润雪花啤酒始终没有停下脚步,就像其承诺的一样,任何活动的结束,都是下一次推广活动的开始。
在楼庆西教授眼中,“古建筑的保护根本在于提高国人对于古建筑价值的认识,华润雪花中国古建筑的"普及与传承"活动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普及、大传承,此次"寻踪营造学社"不仅重走了梁思成、林徽因考察之路,还走得更远。古建筑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们间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历史的百科全书”。华润雪花的这一场古建筑文化普及,则是用眼睛、镜头、文字、影像,用一切感知方式去领悟古建筑的古老智能和美学欣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品牌价值选择,更是一场影响深远的企业文化建设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