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吴思斌
职务:德克萨斯大学泛美分校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管理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是创业学和战略管理学,已出版两本专著。他在美国管理学刊提出的技术动力概念被称为管理学50年重大新发现之一。
一个通州农村人,幼时的理想是钻研数学,中学时代因爱好自学英语,后来他到了美国,直到将近40岁才发现自己的终极兴趣是管理学。如今年近五旬的他,是美国一所大学管理系主任。在别人看来已然功成名就,而他却说:“我的事业才刚刚起步,十年后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从小立志当数学家 上学改变命运走出农村
“你有微信吗?听说国内现在微信挺流行的,我也想注册一个账号。”
衬衫随意挽着,身量匀称挺拔,既无啤酒肚,也不驼背,虽然鬓间已有些许华发,但眼神却清澈明亮,笑起来坦荡温暖。49岁的吴思斌,看上去比同龄人显得年轻。
威斯康星大学管理科学博士,德克萨斯大学泛美分校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管理系主任,美国管理学会及国际商务学会会员……30年前的吴思斌做梦也没想到会有今天。
他出生在马驹桥镇一户普通农家,小时候就帮家里干农活,“起早、麦晌、打夜子”,后来3个哥哥、3个姐姐都当了农民,只有他通过上学改变了命运轨迹。
在他的青少年时期,陈景润由于攻破了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而声名鹊起,那时吴思斌的数学也学得很好,他立志要当个伟大的数学家。1978年恢复中考,吴思斌原打算报考高中,但父母考虑到师范学费全免,而且毕业就能分配工作,力劝他改报师范中专。吴思斌顺从父母上了通县师范,也是在那里,他第一次接触到了英语。
没见过英语老师 听广播5年考上外语系
在上师范之前,吴思斌从来没听过英语。当时全班只有一位来自通县二中的男同学学过英语。这个男孩就拿着英语书向其他同学炫耀,“这念pen,这念desk,你们会吗?”不服输的吴思斌拿过书来就念了个“bed”。男孩很吃惊,“哎?你也学过吗?”“没有,不就是汉语拼音不加后边的元音嘛?”
这次“一战成名”让吴思斌觉得他在英语方面有点小天赋,也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可是那时学校里根本没有英语课,吴思斌就把家里的大砖头收音机搬到学校学英语。每天12点半,当别的同学都躺在宿舍里午休时,吴思斌一个人悄悄地跑到小树林里听《广播英语》,还买来配套教材跟着学,寒来暑往,从未间断。
就这样,经过5年的坚持不懈,“从没见过一位英语老师”的吴思斌,竟然在1985年以全区第一名的高考成绩,考上了北师大外语系。后来还教过托福、GRE。甚至如今他在美国的同行,都赞叹他英语纯正,“像是在芝加哥出生的”。
1989年,大学毕业以后,吴思斌来到北京科技大学担任英语教师。1994年经北科大一位外教推荐到美国留学。
多所大学授课 提高国内业界学术水平
由于有全额奖学金,吴思斌生活上还算宽裕,不用像有些留学生那样拼命打工。学习上他勤奋刻苦又虚心好学,自然没有什么问题。从威斯康星大学社会学硕士毕业后,吴思斌到另一所大学工作。
这所大学对教师有项福利,在工作的同时,还能在学校里免费学习选修课。吴思斌试听了几门课,其中管理学的课程一下就吸引住他。“可能是那种站在别人角度想问题的方式比较像我吧。”吴思斌从此以后一发不可收拾,浓厚的兴趣引导着他逐步在管理学领域“开疆拓土”。如今他已出版两本专著,多篇学术论文被收录在世界顶级管理学学术刊物上。
年龄和荣誉并未让吴思斌固步自封。他说自己38岁才开始念博士,自从选了管理学以后,这十年从来没有痛苦过,一直都很快乐。“我现在是终身教授,可以一直工作到80岁、90岁,未来不管干到多少岁,我都不会失去兴趣。”
饮水思源。如今吴思斌一年中有近3个月在国内度过,帮助国内业界提高学术研究水平;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和云南大学经济学院的研究生开设创业学讲座,为同济大学讲授战略管理学,被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聘为“思源”讲座教授,教学成就突出;他的学生曾两次获得商业仿真大赛冠军。
此外,他还在国内多所大学开展过学术讲座,并与其他海外学者合作主编了《工商管理学》一书,将国外前沿的管理学理论观点、代表性学者著作、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介绍给国内的读者。
“我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与父母的养育是分不开的,现在是我报答他们的时候了。”吴思斌认为,学有所成而报效祖国,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通讯员 刘海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