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中国发展教授彼得?诺兰在去年出版的一本发人深省的书中否定了这一事实。九个头条整合相关报道,用5个事实告诉你,为什么中国远没有买下整个世界。
1、中国几乎没有全球支配性企业
尽管中国有许多国企巨无霸企业,占据了许多全球市值第一、规模第一的神话,影响力却仅仅只是在国内市场而已,原因也只是因为其背靠中国这个大市场。
而世界经济是由少数支配性企业作为核心的,他们拥有主流品牌及卓越技术的企业,这些企业高居价值链顶端,为全球中产阶层服务。这些全球企业进而对其供应链产生巨大压力,推动供应链中的企业也走上整合道路,也因此,他们垄断了全球市场的份额和定价。但是,它们几乎全都扎根在发达国家。
诺兰教授统计2006年到2009年的数据发现,在大型商用客机和碳酸饮料领域,全球支配性企业各有两家;在移动电信基础设施和智能手机领域各有三家;在啤酒、电梯、重型卡车和个人电脑领域各有四家;在数码相机领域有六家;而在机动车和制药领域则各有十家。在以上产业,支配性企业占世界市场供应的一半到全部。其他许多产业在整合后也出现了类似程度的集中化。
在零部件供应商中也可看到大致相同的集中度。以客机为例。全世界有三家支配性的发动机供应商、两家制动器供应商、三家轮胎供应商、两家座位供应商、一家厕所系统供应商以及一家布线供应商。而在汽车行业,全世界也只有几家支配性的关键零部件供应商,这与信息技术产业、饮料业以及其他许多产业类似。
试问:中国企业有多少家是取得了这样的全球支配性力量的?
2、中国严重依赖外部技术、专利
从中国的视角看,中国经济的显著特征仍然是对其他国家专门知识的依赖。
数据显示,100家巨型企业的研发开支占了全世界1400家最大企业总研发开支的五分之三以上。这100家企业全部来自高收入国家。在这个资本主义全球化时代,他们是世界技术进步的基础。
而中国对外国的专利技术有多依赖?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以药品市场为例,目前,中国三甲医院使用的药品近五成为外资品牌,进口药已经占到了国内市场的一半以上,可以说,已经被外资药企垄断。而外资药企垄断最大“法宝”便是专利。很多进口药原料都是中国制造,中国生产、中国包装,其在专利保护期内的价格却高于中国同类药的四到五倍。
3、中国GDP中很大一部分是外资创造的
中国一直以飞速增长的GDP傲视全球。但是,一个不常被人提起的事实是,中国庞大的GDP有不少是外资创造的,他们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的GNP。日本的GNP有一半是在国外,所以日本不怕地震,更不怕产业转移,“渡边太太”依然影响全球。而若扣除外资创造的部分,中国的工业增加值会是什么情况?
有数据显示,2007年至2009年,外资企业创造了中国工业增加值的28%;占中国高科(600730,股吧)技行业产出的66%;占中国出口的55%;占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90%。因此,中国是由外国人管理的体系的一个关键贡献者。
4、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还是负值
中国的海外投资热,究竟热到什么程度?
数据显示,1990年至2012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从2.1万亿美元飙升至23.6万亿美元。2012年,高收入国家仍占其中的79%。2012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5.2万亿美元,英国为1.8万亿美元,中国为5090亿美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外国对中国直接投资之差)为很高的负值:-3240亿美元。据测算,2009年,中国内地68%的对外直接投资位于香港。
正如诺兰教授所指出的:“中国企业一直令人瞩目地缺席大型国际并购。”鉴于中国缺乏自然资源,中国正投资于海外的自然资源行业。然而,即便在这个领域,其对外投资规模也比不上那些占支配地位的外国企业。
5、中国的成功建立在为全球生产商贡献本国劳动力和市场的意愿和能力之上的
我们必须意识到,现阶段世界之所以如此青睐中国是因为其廉价劳动力和巨大的市场。根据摩根大通的估计,中国制造的廉价商品为美国人节省了6000亿美元的生活支出。而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又养活了多少跨国企业?很多前述“支配型”企业都依赖中国这个市场作为其增长点?
与其说中国人买下了全世界,倒不如说世界买走了中国的劳动力和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