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上旬,国内稻米市场行情总体保持平稳。其中北方粳稻米稳中略升,南方普通籼稻米稳中略有下滑,优质稻米保持坚挺。
北方粳稻米继续稳中有所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东北粳稻米经过长期的消耗,存量和供给量已经明显不足,而销区需求量则稳中有增,供求矛盾趋于突出,促使价格行情有所上涨;二是当前东北产区特别是黑龙江地区目前可供收购的稻谷货源已经很少,加工企业的抢购行为推动价格继续呈上升趋势;三是收购运输成本提升销售价格,销区进货成本提高导致市场行情有所上涨;四是东北产区一些水稻库存较多的加工企业开工仍在持续,但大部分开工率下降,而外部分需求继续有所增强,促使加工企业提升价格,据了解,当前东北产区供给方向依然是南方受灾省份及关内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佳木斯、鸡西、牡丹江、双鸭山、鹤岗等主要车站发往关内及各港口的大米车皮每天保持在15-20个左右,变化不大,外运紧张、运费提高,也是导致行情有所提升的原因之一;五是6月份以来,东北产区气候相对适宜,降雨缓解了旱情,禾苗长势良好,虽然局部地区旱情继续显现,但对水稻生长影响不大,对当前行情有所影响。
南方籼稻前期有所反弹,近期趋于平稳的主要原因;一是近期拍卖品种主要是中晚籼稻,使得普通早稻品种供给有所下降,目前市场早稻存量明显下降,供给压力有所减轻,区域性供求矛盾有所突出,促使早稻行情有所回升;二是各地库存结构不尽合理,经营加工企业存量明显下降,库存主要集中在收储企业,库存成本提升,拉动价格行情提高;三是今年南方早稻生产形势不太理想,旱情、洪涝和病虫害相对往年突出,预计产量下降,导致市场看涨心理有所增强,推动行情有所回升;四是经过半年多的小幅下滑,稻米价格已经跌到政策底部,受到政策价格的支撑,底部反弹的动力也增强;六是相关品种如玉米行情大幅上涨,增加了稻米的饲料使用量,改善了稻米市场供求矛盾,对稻米行情有所支持;七是近期早稻进入收割期,新粮上市压力显现,促使价格行情趋于稳定;八是由于各地受灾程度不同,稻米供求状况也有所差异,使得局部地区稻米行情涨跌不太一致。
当前东北产区水稻生长进入分蘖期,前期多晴雨相间,光温条件较中旬好转,利于作物生长发育,但气温正常偏低,降水分布不均,积温低,光合作用受到一定的阻碍,对农作物苗期的生长发育较为不利,发育进度缓慢,三江平原西北部及西部部分县市共27个县市土壤有涝象,水分条件不利于大田作物生长发育,部分地区旱情仍然比较突出。
近期南方地区气候总体较好,但前期局部地区气温偏高,影响早稻抽穗扬花,对产量形成不利;部分地区持续降雨,病虫害严重发生,早稻生长受到损害。近期广东、广西、福建天气趋好,对早稻后期生长比较有利,湖北旱情比较突出,不利早稻和中稻生长,受损比较突出;江西早稻生长比较正常。近期南方地区的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区早稻已进入收割中后期,晚稻进入插秧返青期;湖北、湖南和江西等地区早稻进入收割初期,晚稻秧苗进入壮苗期。由于近期持续强降雨,给南方地区早稻收割带来不种影响,可能影响期产量、品质和收晒、收购进度。预计今年广西、广东早稻产量以平产略减为主,湖南、江西、福建地区以平产略增为主,湖北地区呈减产趋势。其他地区大体平产。
展望后市稻米市场走势,请关注如下若干观点:
首先,今年稻谷可望实现三年连续增产,供给状况继续改善,产需接近平衡,整体行情趋势变化不会太大。
一方面,连续两年的丰收增产,供给状况明显改善,从2004年开始连续两年大幅增产,两年累计增产约600万吨,尽管上年早稻略有减产,但这也是在上年增产幅度较大的情况下的减产,实际上仍然是丰收年。二方面,今年稻谷丰收增产仍可预期,据最近有关机构预测,今年稻谷的播种面积可能提高到2893万公顷,同比增加10万公顷左右;2006年稻谷产量将达到1.84亿吨,同比增长379万吨,增幅2.1%;增产的主要原因是面积增加,种植效益提高。三方面,连续三年的丰收增产,使得稻米新增供给量继续提高,供给状况大大改善,近两年,国内稻谷消费总量在1.85亿吨左右,这就是说,产需已接近平衡。
其次,虽然稻米市场供强于求,但区域性和品种供求矛盾继续存在,品种价格差异会有所不同。
一方面,当前国内稻米市场整体供给强于需求,但北方粳稻供需继续存在较大缺口。本来北方粳稻在产量不大,而需求扩大的情况下,供需存在较大缺口,加上上年质量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供给不足的状况日渐明显;二方面,目前东北地区整体库存量已处于较低水平,东北产区陈粮处理量大,导致库存大幅下降,近期东北粳稻米有所上涨,就是供给日渐不足的体现;三方面,南方普通早、晚稻米呈供大于求状况,但优质稻米却不能适应市场消费需求,品种供求矛盾继续存在;四方面,南方新稻米上市,优质稻米不足状况将得到一定改善。
北方粳稻米受南方籼稻米供给增强的影响,供给不足压力稍有缓解,使得今年以来粳稻行情处于振荡略落态势。
再次持续集中拍卖,市场供给压力不减,但品种间有所差异。
一方面,今年以来,国家和地方储备持续举办稻谷竞价交易活动,特别是2005年托市稻谷的竞价销售,数量大,时间集中,范围较广,竞价成交价格较低,至目前为止,已竞价14次,成交数量达到目56亿公斤,预计到7月底拍卖成交量交超过60亿公斤。前期大量的抛售将陆续进入市场,后期供给压力仍然较重;另一方面,近期拍卖的主要是中晚稻谷,因此早稻谷供给压力已明显减轻,这也就是近期早稻米行情有所反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四,今年早稻生产不佳,预计早稻呈平产略减态势。
一方面,今年早稻生产形势,南方各产区均遭遇不同的灾害,春播春插时期,遭遇干旱和低温,秧苗长势相对较差,插秧季节有所推迟,局部地区面积有所减少;二方面,5、6月份正值南方早稻生长关键时期,持续阴雨天气,使得光照不足,长势偏弱,病虫害严重,而且防治困难,对早稻产量构成严重威胁;三方面,进入抽穗扬花时期,南方又遭遇高温天气,影响早稻扬花授粉;四方面,进入7月份后,正值收割季节来临,又遭遇强降雨天气。上述各种灾害,使得今年早稻单产下降,表现出为空瘪谷较多,结实率不够,泥谷、水谷或芽谷都可能出现,减产的趋势将比较明显。预计减产比较明显的有湖北、广西、广东等省区,湖南呈增产趋势,其他省区呈平产态势。
第五,东北水稻长势良好,但增产难度较大。
一方面,5月份正值东北地区水稻插秧高峰期,虽然遭遇旱情和低温天气,季节有所推迟,但由于插播及时,基本上没有影响水稻的季节,稻谷面积也稳中略增;二方面,6月份东北产区出现多次降雨,大部分地区旱情基本缓解,但局部地区旱情仍旧突出;三方面,近期旱象再现,后期天气状况将成为影响今年产量的关键因素。
第六,当前市场行情偏弱,市场需求继续疲软。
一方面,近期稻米市场行情有所反弹,特别是北方粳米行情持续小幅上涨,但总体来看,稻米市场依然处于弱势,特别是南方籼稻市场比较明显;二方面,当前拍卖抛售供给加大,存量充足,行情走低,促使市场心理趋弱,采购进货谨慎,各方均以加快出库销售、少购少存为主,导致市场需求继续偏弱;三方面,稻米主要是口粮消费和食品工业消费,总量需求相对平稳,近期学校放假,部分民工返家参与“双抢”,普通稻米消费需求将有明显下降;四方面,北方粳稻米虽然存在供需缺口,需求相对强于供给,但由于受到南方籼稻米供给充足的影响,需求和行情也受到一定抑制。
第七,看稳心理趋同,市场购销趋于稳定。
一方面,今年以来,市场基本上以看落心理为主,近期行情虽然有所反弹,但市场看弱心理尚未转变;二方面,在新粮即将上市,政策支持作用越来越强的情况下,市场看稳心理逐步增强;三方面,近期天气不利早稻生产,预期早稻有可能减产,提振了市场看涨心理,促使市场购销趋于稳定,但由于市场总体供求状况,使得看涨心理依然明显不足。
第八,市场因素提振,但对行情拉动不强。
一方面,能源紧张,石油价格继续上涨,但相对于玉米小麦等品种,稻米品种基本上是产销区融合,供需区域矛盾不突出,运输距离较短,费用也较低,对稻米成本价格提升不明显;二方面,稻米加工分散,小米厂较多,加工成本相对较低,对稻米成本价格拉动作用不大;三方面,稻米差价不大,大中型企业面临众多农村小米厂和农民加工销售的激烈竞争,市场垄断性低,影响稻米整体行情提升;四方面,虽然水稻生产成本继续提高,种稻收益下降,但稻米生产经营相对分散,成本对市场稻米销售价格影响不大。
第九,后市行情受政策主导,但政策作用相对往年稳定。
一方面,2006年粮食生产政策已经明确,最低收购价格政策也早已出台,新粮上市前后稳定作用比较明显;二方面,政策措施促进生产,提高供给能力,促进供需平衡,也压制了市场行情上涨;三方面,随着新粮上市,政策收购全面进入,收购行情将主要以政策价格为主导,政策作用将非常明显。
第十,后市稻米行情总体稳定,局部稳中略升,品种走势差异继续存在。
一方面,由于供给状况好转,需求有所减弱,供求趋于平衡,因此总体将以保持相对稳定为主;二方面,虽然后市稻米市场总体呈稳定态势,但稻米市场的供求状况不同,地区差异和品种差异继续存在,因此后市稻米市场行情南北、粳籼、普通与优质稻米的走势也会有所不同;三方面,今年早稻收购价格与上年相比将以高开略微高走为主,但总体仍然稳定在政策底价附近,收购旺季竞争可能相对上年激烈,收购价格也会有所抬升,但幅度不大;四方面,稻谷与大米的价差仍然不大,经营加工效益仍然不理想;五方面,政策性收购大可放手收购,但必须把握质量标准,经营加工收购必须审时度势,抓住上市初期和收购后期的机会,逢低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