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见习记者 朱婷
重庆商报讯 “我们用笑容和眼泪换来没有聚首的一次分离,用啤酒泡沫淹没了下次的再见,用领带和皮鞋告别了这座城市。”这是青春微电影《最好的时光》中的开场白,这部由重大学子拍摄的作品,目前在网络上已有20多万点击率,还看哭了毕业校友。
拍摄只用了300元
3个从未有拍摄经验的小伙,一帮青涩的学生演员,用两部破旧的单反相机,耗时15天,拍出了一段13分钟的微电影《最好的时光》。因为以大学毕业生追梦的故事为原型,影片上传至网络后获得众多网友的共鸣,也迅速走红。
昨日,记者在重庆大学见到了这部微电影的3位主创,原来他们并不是毕业生,而是该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大二学生。导演季峰黾说,之所以拍摄这样的一部青春微电影,一是为了纪念走出校门的毕业生,二是想以此提醒在校生们珍惜时光。
担任摄影的黄晟昱告诉记者,整个电影仅5位演员,拍摄只用了300元,能拍成这样已很知足。该微电影已被各大视频门户网站转载,还上了优酷首页,光是优酷上的点击率就有19.7万。算下来,整个视频点击率有20万。
讲述4个追梦故事
影片由4个独立的故事组成,分别讲述了4个男生追梦的故事:一个幻想成为篮球运动员,却从不提高球技;一个终日幻想成为科学家,却不知道该怎样努力;一个梦想成为杂志主编,大一时就开始实践,最终成为编辑;一个锲而不舍地追女孩子,最终抱得美人归。
小季说,这4个故事其实代表4种不同的追梦方式。大学里,有的人积极努力,有的人纸上谈兵,但就算失败,也证明了“青春永不腐朽”。他认为,只要有梦想,每天都是最好的时光。
拍电影只为证明自己
不单是为了“致青春”,3人拍摄电影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证明自己。“外界对我们有偏见,认为90后都死气沉沉的,实际上我们也有梦想,也很努力。”小季说,大家功课都很紧,为了保证电影如期完成,几乎天天熬夜。“我们不会通宵打游戏,更不会跷课。”小季说,他和他的同学们都很看重成绩,学科科目专业性也很强,落下一点功课都会跟不上。
参与拍摄的赵晨翔说,90后不是好吃懒做的一群人,也肯吃苦奋斗。他虽还未毕业,但已成立起广告公司,做起自己的产品,还在文化公司兼职做技术员。“我每个月的生活费都是自己赚的,我想要说我们很独立。”
声音
可让学生审视大学生活
重大毕业生宁江红在看完该视频后说,自己毕业一年了,看完电影时,忍不住落了泪,想起了在大学时的点滴时光。该视频上传至网络后,也感动了不少网友。
对此,互联网评论家丁道师表示,微电影的流行无疑会影响乐于跟上时代潮流的大学生,视频的方式相较于文字的表达,更直观生动。而且,现在的大学生多是90后,从小接触互联网,喜欢通过网络来发声,表达自己。用短短数十分钟的画面,来反映大学经历,是对大学生活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可以让其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