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国粳稻总产量有望超过3800万吨,同比幅度8.2%,这也是自2000年以来最高产量。
目前,南北产区新产粳稻均已开始上市交易,增产已成定局,季节性压力客观存在。其中,尽管前期东北部分地区出现病虫害、干旱现象,但已得到极大缓解,对总产影响不大,丰产可以预期。预计今年东北地区水稻产量达到2250万吨,比去年增加7.6%。由于水分偏高,目前市场收购呈现品种、地区分化现象,粮库短期难以入市展开收购,企业收购优质品种的积极性明显高于普通稻,市场上普通粳稻看空心理较重,从整体上看,东北新稻市场仍处于僵持阶段,收购价格保持坚挺,供应压力尚未完全显现,真正的市场价格仍未形成。
南方产区新稻价格跌势明显,部分早熟品种开秤收购价比上年同期下降200元/吨以上,对市场心理影响较为明显。尤其是作为粳稻主产省的江苏,今年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再加上去年当地收储企业亏损严重,导致目前市场收购不积极,多数粮库仍在观望。随着新粮上市压力的逐步增加,往年粮食企业积极收购的场景也难以再现,其主要原因一是部分产区仓容问题紧张,尤其是江苏、安徽等省,先后经历小麦、早稻的托市收购,且短期内又不能及时出库,仓容大量被占用,部分地区存有缺口;二是收购资金面临困难,据了解,农发行日前要求在秋粮收购前稻谷必须结零,否则将不予发放收购资金,而当前稻谷市场低迷、库存量大,粮食企业短期结零难度较大;三是对比去年同期的市场收购价格,多数农户对今年新稻价格的期望值依然较高。
具体情况如下:
黑龙江地区稻谷上市量呈增长态势,桦川、桦南等地粮库陆续开始收购新稻,各地水稻市场价格有所下滑。目前,佳木斯地区中等水稻收购价0.85-0.86元/斤,双鸭山地区中等水稻收购价0.85-0.87元/斤,鸡西、七台河、牡丹江农管局等地0.84-0.86元/斤,均较日前下跌0.01-0.02元/斤;建三江、同江、抚远等地0.83-0.87/斤,下跌0.02-0.04元/斤。大中型加工企业对后期市场普遍看空,稻谷收购数量仅以维持数日加工为限,稻谷库存水平很低。目前收购企业对稻谷水分普遍要求较高,而近来东北地区出现雨雪降温天气,不利于稻谷水分降低,对稻谷价格产生一定打压。目前的僵持状态表明收储企业普遍认为稻谷价格仍然偏高。
另据监测,吉林省新稻市场观望气氛依然较为浓厚,国有粮企仍没挂牌,市场上只有小型米厂在少量收购。目前超级稻收购价0.93-0.94元/斤,长粒香品种收购价在1元/斤。
据江苏省农情系统统计,截至11月6日,全省水稻收获3080万亩,占总面积的92%。苏北、苏中地区的秋收工作已基本结束。苏南地区水稻收获450万亩,占总面积的81%。由于新稻大量上市,部分地区稻谷价格持续受到打压。泰州兴化地区高水分粮源源不断供给市场,稻谷市场仍呈弱市格局,目前水分18%左右、杂质2%左右、整精米率为68%~69%(去年为64%左右)的稻谷收购价格为0.76~0.77元,由于稻谷价格持续下跌,目前民营收购主体已经基本停止收购,粮库对水分要求严格,每日收购数量有限。镇江地区稻米价格较为混乱,整体呈下跌态势,自然水稻谷收购价为0.78~0.80元,进厂价0.82~0.83元,稳中有跌;普通粳米出厂价为1.22~1.25元,较前期跌0.03~0.04元,目前稻谷市场基本是米厂在收购,国有粮食企业因收购资金尚未到位,仍未大规模入市收购。市场人士普遍认为稻谷价格已经触底,所以收储企业表示将增大收购力度,但是资金相对不足,甚至出现部分收储企业向加工企业借款的现象。目前当地多数米商、稻谷贸易商已从东北地区撤回,转而经营本地稻米,将对本地稻米价格产生拉动。
安徽市场粳稻价格持续低迷。中部地区普通粳稻收购价0.78~0.79元,比前期下跌0.02元左右;优质粳稻收购价0.91~0.92元,相对稳定;普通粳米出厂价1.20~1.22元,下跌0.05~0.07元。北部地区粳米出厂价1.17~1.20元,比中南部地区略低。由于农发行要求上年贷款结零之后才能获得新的收购贷款,所以粳稻收储企业资金供给不足,稻谷收购陷于停滞。米厂采取随购随销策略,粳稻库存水平很低。
目前,国内粳稻市场季节性压力依然存在,但继续下跌的空间已经有限,部分地区已开始坚挺回升。后期随着高水分粳稻的减少,以及春节期间整个市场的启动,粳稻米市场仍值得期待。
另外,随着东北玉米深加工和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预计未来几年东北玉米外运量将逐年下降,当地水稻将获得更为宽松的市场环境,而且运输成本的降低也将加强东北稻谷的市场竞争力,后期南北市场的关联度必将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