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讯 据央行网站消息,央行昨日发布公告称,为保持货币市场平稳运行,近日央行已向一些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一些自身流动性充足的银行也开始发挥稳定器作用向市场融出资金,货币市场利率已回稳。
银行间市场利率大幅回落
公告称,5月末,金融机构备付率为1.7%,截至6月21日,全部金融机构备付金约为1.5万亿元。通常情况下,全部金融机构备付金保持在六七千亿元左右即可满足正常的支付清算需求,若保持在1万亿元左右则比较充足,所以总体看,当前流动性总量并不短缺。
对于近期货币市场利率仍出现上升和波动的情况,央行称,为保持货币市场平稳运行,近日已向一些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一些自身流动性充足的银行也开始发挥稳定器作用向市场融出资金,货币市场利率已回稳。6月25日,隔夜质押式回购利率已回落至5.83%,比6月20日回落592个基点。随着时点性和情绪性因素的消除,预计利率波动和流动性紧张状况将逐步缓解。
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微博]表示,到6月底,同业拆借利率可能还会维持在一个相对高的位置,仍然会在5%以上。过了6月底到7月初,季节性资金紧张情况会进一步缓解,同业拆借利率可能会进一步下降到5%以下。
平安证券[微博]固定收益部副总经理石磊则表示,整体性的货币政策趋紧,这不是短期的。这次紧缩来得特别快,紧缩力度也特别强,所以后面可能会有一个持续的效应。石磊判断,流动性可能偏紧两三月。不过,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微博]认为,应该不会持续紧缩下去,央行要避免系统性风险的出现。
向松祚表示,央行未来要更多利用流动性管理手段尽可能让同业拆借利率平稳运行,然后让同业拆借利率反映真实经济资金需求,而不是反映银行等金融体系短期波动。
提供流动性支持有条件
下一阶段,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也要根据市场流动性的实际状况,积极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及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常备借贷便利(SLF)等创新工具组合,适时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平抑短期异常波动,稳定市场预期,保持货币市场稳定。
央行强调,对于贷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审慎要求、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总量和进度比较稳健的金融机构,若资金安排出现暂时性头寸缺口,央行将提供流动性支持;对流动性管理出现问题的机构,也将视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维持货币市场的整体稳定。
央行暂停公开操作意在安抚市场情绪
季末临近,央行在昨日的公开市场操作中选择了“无为而治”。停发央票的同时,也没有进行任何方向的回购操作。不过,由于当日的120亿元历史正回购到期,相当于为市场投放了上述规模的流动性。市场人士指出,央行此次全面暂停央票和正回购操作,释放出来平抑资金面波动的信号,有助于安抚市场紧张情绪,但从逆回购未能重启上可以看出,央行认为市场流动性总体并不存在太大问题,期望央行大规模投放货币不太现实。
据统计,本周公开市场到期资金只有250亿元,相对市场尽管只是杯水车薪,但是暂停央票和正回购的象征意义更强。
综合新华社、中证网
央行不埋单的背后
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成为近日市场热议焦点。但是,银行市场资金面偏紧也并不意味着社会流动性紧张。
在2009年之后的大量货币发行背景下,国内的货币市场不太可能出现流动性危机,个别银行之所以出现融资问题,还是由于这些银行过度依赖在银行间市场拆借短期资金,部分银行由于理财产品到期兑付、操作违规等问题存在较大资金缺口,而且房贷规模超出了监管机构的限制。在此背景下,央行坚持不救市的目的是警告银行更审慎对待风险控制,改进流动性管理的立场。在此之前央行推出8号文以整顿银行资金池理财产品,已经反映出管理层对当前金融业风险的关注度,这也与央行今年以来“稳增长、防通胀、控风险、促转型”的主基调是符合的。
因此,尽管央行存准率已经颇高,尽管股市也需要货币的宽松,尽管商业银行的倒逼,但被动降准这样的晕招不应该随便出来。银行的问题还是应交给银行自己去解决,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都是非常严肃的货币工具,带有明显的信号意义和政策连续性,不应该为个别银行的不当行为埋单。如果央行此时迫于大型银行的压力而选择降准或者降息,或许短期内能拯救银行的流动性危机与孱弱的A股,但对中国宏观经济反而可能是催命毒药。
信息时报记者 徐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