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上海6月18日 -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正式启动。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今日正式开展交易,将有635家工业企业和200家大型公共建筑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成为首批受控企业。这些企业将承担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强制性义务,否则将面临处罚。
中国证券报周二报导称,目前纳入受控的工业企业2010年的排放总量是3,173吨,占深圳全市碳排放量的38%,这些企业在2013至2015年间的配额总量大约是1亿多吨,平均每年3,000多万吨。
按照目前的碳排放配额计划,未来五年深圳将基本建立起工业企业碳市场、建筑碳市场和交通碳市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碳排放管控体系,碳排放量总体下降25%左右。
国家发改委2011年10月29日下发通知,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和深圳七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要求在2013年启动碳交易试点,2015年基本形成碳交易市场雏形。据了解,被确定为试点之后,各地都已发布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工作都在稳步推进。
上证报引述国泰君安环保行业分析师称,在技术上,碳排放交易能否开展的关键是准确核算每家企业的量。总量目标设计、企业配额分配等,都需要数据作为依据。而现实情况是,统计口径和渠道不同导致数据不匹配。
依照欧盟经验,碳交易体系的搭建是一个“金字塔”结构,须从基础排放数据的统计,到技术和规则的配套,再到交易管理办法和管理平台的设计。而中国是“倒金字塔”结构,即先有国家目标、规划和管理办法,再一层层看需要哪些配套,甚至还没有基础数据作为金字塔塔底的支撑。
报导认为,目前中国真正从事碳方面的金融人才不是很多,负责温室气体排放的专职队伍和基础统计队伍还没有建立起来,为推进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有关机构和政府部门亟需开展专业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