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缓慢的名义汇率升值,加上一定温和可控的通胀所形成的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应是目前所能采取的最佳政策选择。
美联储第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还在继续,每个月850亿美元的国债和住房抵押债券的购买尚没有退出的具体日期。
日本的宽松政策比美联储还要激进,因为日本央行的资金注入规模接近美联储,但日本的GDP只有美国的40%。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出台致使日元汇率出现了大幅度贬值,从去年平均维持在1美元等于80日元,急剧下跌至目前的102美元。
对于日本的宽松政策,以美国为首的八国集团采取了默许的态度。这是因为从经济上看,美国经济已经处于复苏的通道中,日本的量化宽松对美国影响不大。而欧洲目前经济处于衰退中,需要美国和日本给予援助,尤其是希望美国和日本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注资增加对欧盟成员国的救助,所以也不愿意在这个时候批评日本的货币政策,只是通过欧洲央行降低利率来抵消一部分冲击。而新兴市场国家虽然受到日本量化宽松政策的不利影响,但是由于多数国家目前尚无法判断影响的大小,而且在八国集团都不发声音的情况,也缺乏合适的牵头者。
这些原因就造成了虽然国际社会不批评,但一些国家纷纷自行放松银根以抵御负面影响的局面。5月2日欧洲中央银行宣布降低其再贷款利率0.5%,降低边际贷款利率50个基点至1%;5月3日印度央行也宣布下调基准利率0.25%;5月7日澳大利亚央行宣布调低利率0.275%;5月8日波兰中央银行也宣布下调利率0.25%至3.0%;5月9日韩国央行宣布下调利率0.25%;5月10日和13日,越南、斯里兰卡、以色列也分别宣布下调利率。
这些国家相继宣布下调利率的原因基本类似,就是通过降低利率放松银根,从而使本国货币汇率走软,为经济解困。
面对全球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竞相贬值的环境,人民币对大多数货币都加快了升值步伐最近一个半月人民币对日元升值幅度高达12%。中国目前实施的是参考一揽子货币的管理浮动,但是人民币与美元汇率仍然是最主要的基础汇率。当其他货币与美元汇率发生比较大变化后,人民币与非美元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的幅度就会加大。
人民币对一揽子货币升值幅度加大,导致未来人民币升值预期走高。这又进一步刺激了短期资本流入中国。今年第一季度热钱流入中国的规模明显增加,尽管以不同口径计算的热钱数量不一样,但是即使最保守的估算也超过千亿美元。这促使国家外汇管理局于5月5日发布《关于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试图通过加强管理来应对热钱流入,人民银行也于与5月9日重启了央行票据的发行,以应对资金流入导致的货币发行增加压力。
面对全球货币竞相贬值的环境,中国应采取什么应对措施?现在有人呼吁人民币也应该贬值,但是,中国货币政策选择实际上面临着两难。
一方面中国的国际收支持续顺差,中国经济增长在国际上仍然一枝独秀,海外短期资金本来就有流入中国的动机,这使得人民币面临着升值的压力,各国竞相放松银根将进一步加大这种压力。但是如果中国货币当局加大干预力度,不让人民币过快升值,甚至让人民币贬值,就必然要加大央行购买外汇的规模,释放出更多人民币的流动性,而这又会使国内的通胀压力快速上升。因为即使央行增加央票的发行,仍然会有一部分未被冲销的新增货币供应量经过商业银行的渠道传导至经济体,使被抑制的通胀重新抬头。
但另一方面,如果货币政策不作相应的调整,听凭外资流入推高人民币汇率,又会使中国出口企业已经面临的严峻外部环境变得更加糟糕,并最终削弱中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损害中国的出口。
笔者的看法是,中国还是应坚持目前的稳健货币政策,按照既定的步骤逐步缓慢地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
人民币不应该贬值,也不应该快速或者加大名义汇率升值的幅度。因为人民币名义汇率贬值,必然会导致国内通胀上升,其结果还是会令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但人民币也不应该加快名义汇率的升值,这会导致更多短期资金流入中国。中国应该通过明确的货币政策操作消除这部分套汇资金流入的动机。逐步缓慢的名义汇率升值,加上一定温和可控的通胀所形成的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应是目前所能采取的最佳政策选择。
当然,最终我们还是要通过加快国内金融体制的改革来释放货币政策内外夹击的压力,同时通过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增加我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中国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自主调整提供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