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情形回顾
近两年,国家针对前几年粮食生产连年下滑、供求关系趋紧的情况,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扶持措施。主要是实行“三减免、三补贴”,加强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同时坚决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2005年全国免征农业税的省份达到28个,进一步为全国农民减负220亿元。实施粮食直补的省份也达到29个,资金达132亿元,加上部分地区实行良种推广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部分粮食主产区实施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尤其是粮食价格的稳定回升,带来了两年粮食恢复种植面积7300万亩,扭转了粮食面积连续下滑的势头。
尤其是对重点粮食品种的稻谷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首次在南方籼稻主产区先后启动早籼稻、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预案,国家利用宏观手段对稻米市场进行调节,对稳定市场,促进生产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2005年的稻米市场也呈现出明显的政策性市场。
二、生产情况回顾
1、粮食产量连续两年增长,总量超过5000万吨
国家统计局初步统计,2005年我国粮食总产达到48400万吨,比上年增产1460万吨;粮食亩产619斤,再创历史新高。2004年和2005年粮食连续两年增长,增长总量达到5330万吨,特别是粮食单产连续刷新历史记录。1984年以来,我国粮食连续两年增产超过5000万吨已有两次:1990年比1988年增5215万吨,1996年比1994年增5945万吨。
2、三大谷物连续两年产量同时增长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估计:估计我国2005年谷物总产量为4.22亿吨,同比提高1043万吨和3%,低于1996-1999年间的连续四年的产量水平,居历史第五高位。当前估计今年谷物面积为8274万公顷,与2004年相比增长339万公顷和4%。
其中:(1)2005年冬小麦产量为9100万吨,同比增长479万吨和6%,估计2005年春小麦产量为516万吨,同比减产58万吨和10%。我国2005年小麦总产量估计为9616万吨,同比增长421万吨和5%。
(2)估计我国2005年玉米产量为1.31亿吨,与上年产量相比增产71万吨和1%。当前对玉米播种面积的估计为2620万公顷,同比增长3%,平均单产水平估计为5000公斤/公顷,较上年的5120公斤/公顷降低2%。
(3)估计我国2005年稻谷产量为1.83亿吨,该产量同比提高371万吨和2%,其中早稻产量估计为3180万吨,同比减产1%;中稻产量估计为1.16亿吨,同比增产2%;晚稻产量估计为3500万吨,同比增产6%。
3、稻谷总产增加2%,早稻略减
据有关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稻谷总种植面积为2906万公顷,比去年增加了68万公顷,增幅2.4%;稻谷总产量为1.83亿吨,同比提高371万吨和2%,其中早稻产量估计为3180万吨,同比减产1%;中稻产量估计为1.16亿吨,同比增产2%;晚稻产量估计为3500万吨,同比增产6%。
(1)早稻减产1%。2005年全国早稻种植面积继续扩大,达到9015万亩,比上年增加96万亩,增长1.1%,总产量为3180万吨,比上年减产43万吨,下降1.3%。但由于不利气候因素影响,单产下降,全国早稻平均单产为每公顷5289公斤,比上年下降2.4%。尤其是沿海区域早稻减产较多,据国家有关部门实测结果显示,华东、华南沿海产区由于受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减产较多。其中:广东减产49万吨、海南减产24万吨、福建和浙江分别减产15万吨和7.6万吨。
(2)中晚稻种植面积与产量双增长。2005年全国中稻种植面积为1650万公顷,比2004年增加了43.2万公顷,同样也受到了灾害性气候的影响,单产稍有降低,但降低幅度较小,只有不到1%,由于种植面积的明显增加,最终仍获得丰收,产量为11600万吨,比2004年增加了209万吨,同比增幅为1.8%;晚稻种植面积为655万公顷,比2004年增加18.6万公顷,单产同比增加了3.3%,由于面积和单产同时上升,晚稻产量增加较多,达到3500万吨,同比增幅为6.2%。
2005年,稻谷生长期间气候条件复杂。东北部分稻谷产区由于低温寡照,出现了贪青和稻瘟病;南方稻谷产区出现了稻飞虱,扬花期间雨水刮风偏多,影响了扬花授粉,稻谷病斑粒、不饱满粒增多;华东、华南遭受台风和洪涝灾害的影响,造成大面积倒伏,所幸并未形成大的灾情,总产量仍有所增加,但对稻米品质造成了较大影响。
三、市场价格回顾
1、籼米市场政策主导市场
2005年稻米市场尽管不能以04年那样以波澜壮阔的价格井喷行情载入粮食史,但终将会以国家重农、惠农、扶农的浓抹重彩绘出具有历史意义的一页。04年下半年新稻米上市后,国内稻米市场价格稳步下滑。2005年初,受节日效应拉动,各地稻米价格才有所企稳,节后随着市场流通量的减少,在所谓的青黄不接时期,市场价格继续上扬,至3月份达到2005年价格高点,并一度出现早晚籼稻价格倒挂现象。在国家继续进一步实施惠农政策之后,出于对2005年稻谷产量将会继续增长的预期压力,市场看空心理日益严重,价格开始有所下滑。国家有关部门于4月下旬在南方粮食交易市场、合肥先后两次公开招标采购中央储备稻谷90万吨,当时早籼稻最高成交价1640元/吨,最低成交价格1570元/吨;中晚籼稻最高成交价为1860元/吨,最低成交价为1580元/吨(均为到库价),籼稻价格才有所稳定。但是成交价格与众多企业心理预期仍有一定差距,在贷款归还期限到来的压力下,部分企业开始以低于成本价销售2004年高价收购的稻谷,市场价格开始大幅度下滑。2005年6-7月早稻上市前夕,在我市场组织对鄂、皖、赣、湘、黔、闽等地区的实地调研时,在主产区的众多企业在04年入库成本(加上收购、保管费用、利息等)达1600元/吨以上的稻谷,当时出库价格每吨仅有1400元左右,低的地区早稻只有1300多元一吨。早稻上市后,主产区早稻价格已经低于国家公布的最低收购价,大部分地区价格只在1280-1360元/吨之间,仅有少数国储库以1400元/吨挂牌收购。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有关部门于7月28日起,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个早稻主产省正式启动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由指定企业,一律按每公斤1.40元的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2005年农民生产的早籼稻。市场籼稻价格才有所回升,早籼稻收购价格基本稳定在1400元/吨,中粮(江西)米业等用粮大户以及为完成轮换任务的储备库挂牌价曾一度达到1440元/吨,至2005年12月份,国家按最低收购价收购早稻近500万吨。早稻收购价格稳定后,中晚籼稻市场收购价仍处在最低收购价之下,并没有被拉起来,尤其是四川、安徽、湖北等省的中籼稻价格与最低收购价仍有较大差距。在此情况下,国家又于9-11月在四川、安徽、湖北、江西、湖南等产区先后启动了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格预案,从而稳定和提升了中晚籼稻市场收购价格,中籼稻价格基本稳定在1440元/吨,而江西、湖南的晚籼稻已高出最低收购价不少,部分储备库最高挂牌价曾达到1520元/吨。到05年底,国家按最低收购价收购中晚籼稻近700万吨。由于国家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可以说05年稻谷收购市场是政策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而对后市市场价格有较强的支撑。
2、粳稻价格坚挺
2005年粳稻市场需求旺盛,而产量增长却极为有限,走势与其它品种截然不同,市场价格始终维持在最低收购价以上,其成为2005年粮食市场最为抢眼的一个品种。2005年初,受节日效应以及节后民工、学生返城返校集中消费大米拉动,各大城市大米消费需求增长,粳稻出库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在新粳稻上市之前的青黄不接的年中时期,南方籼稻在政策拉动下价格有所上扬,南方销区粳米价格也稳步上涨,北方粳稻库存消耗较大,出库价格随之上涨,东北粳稻集中销售价格在1720-1820元/吨之间,大米市场销售价格在2460-2600元/吨之间;粳稻上市至年底,由于南方地区盛传晚籼稻农药残留较多,优质稻品质也不如往年,市场新产籼稻滞销,优质粳米销量见涨,而粳稻产区受储备企业、加工企业抢购优质粮源影响,粳稻市场价格再次攀高。2005年底黑龙江、吉林等东北地区普通粳稻收购价达到1760-1860元/吨,而优质品种如“307”等收购价格更是突破2000元/吨,南方地区粳稻收购价格也一度达到2000元/吨。
四、2005年稻米市场特点分析
1、政策主导市场,宏观手段增强
2005年国家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从多方面全面调节粮食市场,确保了市场稳定。一方面进一步加大惠农政策,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全国稻谷种植面积继续增加,为稻谷连年增产打下坚实基础;二是进一步规范市场交易,在稻米价格下滑之际,大批量集中公开采购储备稻谷,稳定市场价格,05年各级储备稻谷通过交易市场公开交易明显增多,集中交易逐渐成为调控手段之一;三是在稻谷上市之际明文规定,禁止大规模集中出库行为,避免对新稻收购市场造成冲击;尤其是及时启动稻谷最低收购价预案,通过1151个早稻指定收购库点、2493个中晚籼稻指定收购库点,按最低收购价收购稻谷1000多万吨,有效促进了收购价格回升,维护了种粮农民利益。可以说05年稻谷市场是政策占据了主导地位,对市场价格形成较强支撑。
2、总体供需平衡有余,品种分化明显。
在04年稻谷大幅增产,且产销区早、中晚稻全面增产的基础上,2005年国内稻谷产量继续增加。预计05年国内稻谷总产量将达到接近1.83亿吨,比上年的1.79亿吨增产近400万吨。近年来国内稻谷消费总量基本稳定在1.85?1.9亿吨左右,当年产需缺口仅有100多万吨,05年供给形势全面好转。因此,全国稻米供需形势由总量呈紧张平衡状态转而成为品种、地区之间的供求差异。呈现一方面是腹地产区库存压力增大,沿海销区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另一方面,粳稻米总量有限,需求增长,市场呈偏紧格局,籼稻特别是早籼稻呈现压库趋势。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但要吃饱更要吃好,饮食习惯也有所改变,对大米品质要求越来越严,市场优质大米供应趋紧,尤其是北方优质粳米市场需求见旺,尽管05年粳稻产量增加,但仍然供不应求,致使粳稻米价格高位运行。
3、进出口量大幅下降
多年来,我国稻米生产一直坚持自给自足的方针,进口和出口主要是用于品种调剂,没有形成较大规模。近10年来(1996-2005年),年平均进口大米37.78万吨,从数量上看,我国大米的进口量约占世界大米贸易量(2500万吨)的1.5%;10年来年平均出口量约185.7万吨,年均出口量约占世界大米贸易量的7.4%。从年平均进出口数量上比较,10年来,我国大米平均年出口量大于进口量。97年以来,一直为净出口。从品种上看,我国大米进口多来自泰国,主要是满足高收入人群消费需求的香米。近年来,为调剂国内稻米市场,普通白米进口量也有增大趋势。我国出口大米目的地主要为日、韩、俄罗斯、非洲、中东、东欧等国家。
资料来源:海关总署统计年报
2005我国大米进出口量同比上年均有所下降,1至12月份我国共进口大米51.42万吨,同比降低32%,其中原产地为泰国的进口471754吨,同比下降35%,占进口总量的91.75%;原产地为越南的进口41534吨,同比增加41%,两者共占进口总量的99.8%。大部分到港地为南方沿海港口,其中从深圳海关进口31.44万吨;从黄埔海关进口11.61 吨,从厦门海关进口2.06万吨,但各海关进口量均比上年有下降。2005年出口大米67.2万吨,同比降低25%,是97年以来出口量最低的一年,主要出口目的地分别是俄罗斯、韩国、日本。2005年我国大米进出口量同比上年均有大幅下降,全年净出口量为16万吨。
4、农民增产不增收,市场意识显著增强
尽管05年国家继续实行减免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稻谷增产也十分明显,但由于稻谷种植成本明显增加,而售价明显下降,使得种植效益反而有所下降。以早籼稻为例:据我市场调查由于稻谷收购价格平均下降 4-5分/斤,以为产700斤计算,每亩收入减少30元左右;而受农资等物价上涨因素影响,2005年的稻谷种植成本增加65元/亩,抵扣免交农业税后,每亩收益同比04年减少近80元。
但是2005年农民市场意识显著增强,变化明显。7月底国家启动早籼稻最低收购价预案后,由于明显高于市场价格,农民积极出售手中余粮,与计划经济体制时相似,许多地区出现了多年不见的排队售粮场景,甚至不得不动用行政手段,采取按行政村组分时间段收购的情形。至9月中旬早稻收购就进入尾声。如江西省在一个月时间内,共按最低收购价收购早稻200多万吨,同比增一倍多。晚籼稻及粳稻收购市场却又截然不同,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晚籼稻及粳稻价格高于最低收购价,农民吸取以往收购价格先低后高的经验,认为早卖吃亏,采取边售边看,持谷待价而售,不再集中出售的方式。如江西省启动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两个月,全省国有粮食企业收购中晚籼稻仅88万吨,其中按最低收购价收购62万吨,比上一年大幅下降。
5、早籼稻米用途增多,市场需求增加
早籼稻是我国当家粮食品种之一。在国家实施粮食统购统销和定购政策的近40年间,国家政策都是“及时征购,同时安排”、“那季丰收,那季多购”、“先征后购”,在早稻产区,国家征购的大部分是早稻。我国南方几个稻谷主产省调出的也多以早籼稻为主,城镇居民大部分食用早籼米。近年来随着我国稻米供应量的增加,从紧缺、自给自足到供大于求,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求饱变成求精求好了,早籼米常因口感差而滞销,市场也反复波动,成为调整的首要对象。大家印象中也一直被认为主要用途是工业用量、食品加工,但是2005年却出现了显著变化,直接作为口粮的份量增加明显。部分地区新产早籼米价格、销量竟然强于新晚籼米,成为05年南方籼稻米市场的一大特色。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品种不断改良,优质早籼米外观、口感有所提高。另一个重要原因是2005年受不良气候影响,虫害严重农药用量大,晚籼米品质下降碎米多,很多市民改吃早籼米和陈米。近年来还有加工技术的不断改进,如中粮(江西)米业用早稻生产蒸谷米一年消化近20万吨;以及部分加工企业以粒形相似的早籼米掺入优质晚籼米之中生产配合米销售,使得2005年早籼稻消费出现明显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