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上海6月5日 - 中国的资本项目可兑换推动步伐一直引人关注。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调研时表示,要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管理、有步骤地推进利率、汇率改革和资本项目可兑换;专家则指出,将2015年作为资本账户基本开放的时点具有较大风险。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与中国社科院学者张明、张斌在中国证券报撰文指出,中国政府仍应审慎、渐进、可控、有序地开放资本账户,而当前并非中国加快资本账户开放的时间窗口或“战略机遇期”。
他们指出,中国未来几年面临的真正威胁并不是大规模资本流入,而是大规模资本外流。目前发达国家央行正在集体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全球流动性过剩加剧,新兴市场经济体正在面临大规模短期资本流入,一旦中国加快资本账户开放,很可能首先面临大规模短期资本流入。
而随着美国逐渐削减量化宽松政策并步入新的加息周期,中国很可能接着面临大规模短期资本流出。短期资本的大进大出会严重损害中国的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稳定。
此外,他们认为,加快开放资本账户,未必能真正实现跨境资本流动的平衡,却可能放大短期资本流动的规模与波动性;加快资本账户开放未必能够稳定人民币汇率,反而可能导致人民币汇率出现超调。
以今年一季度为例,尽管“经常账户占GDP比率”处于较低水平,但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以及人民币有效汇率均出现大幅升值,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短期资本流入激增导致的。
因此,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得以完成的前提条件是,中国政府依然保持适当的资本管制,从而使得人民币汇率走势主要反映经常账户的变动。否则,短期资本的大进大出将导致人民币汇率大起大落,从而给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造成阻力。
而从国际层面看,过去几十年一直以推进资本账户自由化为己任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近两年也改变了对资本管制的态度,认为资本管制应该与宏观经济政策、宏观审慎监管一道成为新兴市场国家管理资本流动的工具。
5月初,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研究部署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其中包括,稳步推出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措施,提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操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