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摊位属临时搭建,周边不具公厕配套,食客如厕往往不太方便。
作者:伤齿龙
重庆人喜欢喝夜啤酒,可诸多夜市之地段几乎都没地方“方便”,于是随地便溺,于是导致某些角落臭气熏天,邻里报怨,形成恶性循环。怎么来解决这一“天大的小事”呢?(新闻链接)
解决一座城市的“如厕难”,是个不显山不显水,但却最贴近民生的“天大的小事”。比起追求高楼林立、街道整齐,它是小事,比起打造CBD、打造工业园、打造重庆制造这航母那旗舰,它是小事,但具体到“活人被尿憋死”之类的尴尬事件,它又是不解决便难免杯具的痛苦事。
具体到夜市这一块,那更是重庆山城特色。伤齿龙曾亲眼目睹一些来自“夜啤酒”摊位的尴尬事,包括女士被憋得屙到裤裆,包括男士的,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某力哥喝大了,冲着路边一宝马车便“洗轮胎”,不料宝马哥也在另一摊位上,基于身份的贵贱感,基于对崭新宝马的心痛,上去便斥骂,结果两个人动了手,发展到两桌人动了手,大打一场,最后双方都有人伤得不轻,警察出动了,两边都拘了好几个这不就是一泡尿导致的血案吗?
由此可见,看似不大的事情,结果却可能成为重大事件的导火线,往大了说,这就是一道关系城市管理、宜居程度和民生幸福感觉的现实考题。构成这类难题的几个死结是,人有三急是与生俱来的,夜市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虽然需要规范但大方向是容许其存在,配套以服务,并视城区发展脚步而扩大其规模。解决这件事的途径,不可能只追究个人修养啊、自我管理啊之类,那是死胡同,只能是人性化地理解并合理布局设施,从根子上解决“如厕难”。
譬如流动公厕,便是一种人性化的公共投入,目前显然可以在数量规模上,以及如何根据需要的时段与线路实现合理流动等方面,动一番脑筋,摒弃那种公共设施往城市主干道堆以装点城市美观的狭隘思维,将设施往最需要的地方挪,这是改施政为“名”为施政为“民”的落脚点。
又譬如,能否在适当路段以征私厕为公厕的方式,以现实应急如厕难?夜市的形成是自发的,但夜市的配套设施服务,则应是城市管理者的当然责任,办法是逼出来的,譬如,将夜市地段随地大小便的市民投诉率降为“零”,将此作为一个考核指标重视起来,就可能会逼出办法。是所对应的一个恶例是,某城市那没盖的下水道口,一场大雨冲走个美女,再一场大雨,又冲走个孩子,为什么会“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对城市管理细节不能到位所致,这是一座城市的耻辱。
拉撒,说起不雅却无法回避,城市管理者,必须要高度重视起来,让城市文明可感可知,让市民获得生活便捷与家居幸福的具体嬗变,推而广之,那出租车乱象,那城市盲道,那公交指示牌,那窖井盖,那偷摸扒窃,那噪音间扰民……那也许在洪灾旱灾雪灾流行病等特殊时段导致危害的诸多细节隐患处,需要城市管理者随时盘点,着意思考,站在“民本”的立场去分配公共资源,为城市增添更多人性化的设施,把小事做细,做绝,做漂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