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国稻谷供需平衡情况:
据农业和统计部门预测数据显示,今年全国稻谷播种面积接近45000万亩,较上年增加1200万亩,增幅达2.8%,其中早稻谷9015万亩左右,中晚稻种植面积35000万亩左右。据初步统计,2005年我国稻谷丰收,总产可达18200万吨,高于上年的17900万吨,其中早籼稻产量3179万吨,比上年的3222万吨减少43万吨,减少1.3%;中晚稻产量15000万吨,略高于2004年的14695万吨。结合今年稻谷18200万吨的产量,加上现有库存,本年度总供给量与国家粮食局预计2005年国内稻谷消费量19000万吨大致持平。
2004年与2005年生产、消费、库存情况预估数值对比表 (单位:万亩、万吨)
据国家粮食局预计2005年国内稻谷消费量为19000万吨左右(2004年为18925万吨),产消缺口约为800—1000万吨,而2003/2004年度稻谷产需缺口为3100万吨;2004/2005年度稻谷产需缺口为1500万吨,产需缺口大幅缩小。综合2004年我国稻谷库存情况分析考虑,国内稻谷供需关系趋于平衡,但是品种结构矛盾突出,粳稻供需偏紧;籼稻供过于求,据有关信息称,现在全国稻谷库存中有50%以上是早稻库存。
据美国农业部10月预测,2005/2006年度我国大米年度大米产量为12600万吨,较去年同期预测数值12536.3万吨降低63.7万吨;2005/2006年度大米消费数量约为13520万吨,较去年同期预估数值增加10万吨;2005/2006年度我国大米年度期末库存量2574.1万吨,较去年同期预测数值3494.1万吨降低920万吨。依次推算,2005/2006国内大米供给数量将达到15174.1万吨,考虑部分库存稻谷陈化,本年度大米有效供给数量将接近14000万吨,整体来看国内大米供需基本平衡。
美国农业部报告预测中国大米供给需对比表 (单位:万亩、万吨)
综合国内、外相关资料分析看,中国稻米供需关系逐渐趋于平衡的观点是一致的。
1995-2005年我国稻谷供需平衡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2005/2006年度稻谷新增供给量恢复至2000/2001年度水平,自2003/2004年度,供需缺口不断缩小,2005/2006年度稻谷供需关系趋于平衡,但是品种结构矛盾突出,籼稻米供过于求,粳稻米供需偏紧。
二、我国的稻谷种植结构发生变化:
需求引导生产,生产顺应需求。不同品种的需求程度决定了种植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优质稻谷的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品质较好的杂交籼稻和粳稻产量不断上升。在我国稻谷产量构成中,粳稻产量占稻米总产量的比例已由过去的20%上升到44%左右,约8000多万吨;籼稻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下降到56%左右,约10000多万吨。其中,早籼稻占稻米总产量的比例由过去的25%降低至18%;晚籼稻占38%。
三、主要稻米品种生产情况和价格行情
(一)、早稻米:
1、生产情况:由于单产水平降低等减产因素作用,尽管早稻种植面积增加,总产仍然有所下降。2005年早稻生产情况概括为“整体一增两降,局部反差明显”。“一增”即为“种植面积增加”,“两降”即为“总产和单产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初步调查统计数据可见,早稻种植面积继续扩大,2005年全国早稻种植面积达到9015万亩,比上年增加1.1%;全国早稻总产量为3179万吨,比上年减产43万吨,下降1.3%;单产水平降低,全国早稻单产水平为每亩352.6公斤,比去年下降2.4%。早籼稻品质好于去年。
2、价格行情:在托市政策作用下,早籼稻收购价格改变一二季度熊市行情,日前基本维持在最低收购价0.70元/斤之上窄幅波动。
(二)中晚稻米:
1、生产情况:
(1)中、晚籼稻谷主要产于南方,受洪涝灾害和台风影响,质量较去年有所下降,总产不低于去年。
(2)粳稻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安徽等省。粳稻产量在整个稻谷中占1/4左右。2005年,受国家政策支持、市场价格的拉动,东北产区稻谷生产基本延续了2004年的良好势头,稻谷生产呈现“一平两低一高”态势,即稻谷总产量与2004年基本持平,单产和质量低于去年,新稻开秤价格高于去年。
2005年,东北三省稻谷播种总面积将增加到4620万亩,增加幅度在12.8%,今年东北三省稻谷总产量将达到1985万吨,比2004年约增产100万吨,增产幅度达5.3%。其中:今年黑龙江粳稻产量预计在1150万吨左右,较上年略增,商品稻谷850万吨,其中一半来自垦区;吉林约在450万吨左右,较上年大体持平,商品数量达到200万吨。辽宁稻谷产量在390万吨左右,商品数量接近200万吨。江苏粳稻产量约占全省稻谷80%,超过去年的750万吨;安徽粳稻产量也较上年均有所增加,但是质量下降非常明显。黑吉两省稻谷亩产降低百斤左右;苏皖地区单产水平也有不同幅度下降,皖粳稻较为突出。
2、粳稻收购价格行情:近期2005年东北产粳稻收购价格经初期小幅回落,日前开始有所回暖;而2004年东北产粳稻质量明显好于今年,04年产陈稻价格行情受05年产新稻上市影响不大,目前仍然处于相对高位。这也影响05年产新稻上市初期回落幅度有限。
主要粳稻产区购销价格对比表
3、全国标一东北粳米价格行情走势:
全国标一东北粳米批发均价走势图
九、十月份是粳米年度量价的分水岭,通常呈现“一低两高”局势。即粳稻库存达到消费年度“低”谷,粳米整体米价处于年度“高”位;新陈大米交替,质量参差不齐,新陈大米米价价差接近“峰值”。这一时期恰恰是管理者、经营者、生产者共同关注的敏感期。进入四季度,三季度销区米价上涨拉动产区米价上涨态势有所改变;随着新粳稻大量上市,粳稻米行情季节性稳中略有回落,但受到国家系列调控政策影响,回落幅度比较舒缓。在中晚稻收购期间,国家禁止中晚稻出库,有效遏制新稻上市期间销区集中出库造成市场短期内投放数量过大,打压市场价格。一定意义上讲,销区行情受这一政策影响显著大于产区。
四、近期影响稻米行情的最新因素:
1、中晚稻收购期间,国家禁止中晚稻出库,政策托作用明显。
2、由于前期低温、寡照、阴雨天气影响,东北粳稻产区稻瘟病发生严重,单产水平有所降低,稻谷质量普遍下降;
3、南方稻谷产区由于洪涝灾害和台风及稻飞虱影响,中晚籼稻质量下降,特别是江苏和安徽粳稻单产降低明显,是否到东北产区进行采购有待关注。
4、稻谷成本增加也不容忽视,既直接影响生产者直接收益,也助推了成品大米价格上涨。如农资、油电、化肥、农药等价格上涨,促使稻谷的播种、管理、收割、运输、加工等成本随之上涨。
5、农民售粮市场观念增加,由过去集中卖粮变为分阶段售粮,收购期将会延长,农民根据手中稻谷质量进行分类择价销售,一般将三等以上稻谷销售给执行预案的主体,将三等以下稻谷销售给普通购销、加工企业,努力实现利益最大化。
6、在陈粳稻库存大幅降低的情况下,各省优化地方储备结构,适当增加晚粳稻(米)的储备数量,加大了粳稻整体需求,特别是加大了三等以上粳稻的需求。
五、不同品种稻米行情对比分析 :
1、不同品种行情对比:在政策托市作用下,早稻、中晚籼稻收购价格日前分别维持在最低收购价0.70元/斤、0.72元/斤之上窄幅波动;粳稻米行情基本平稳,远高于最低收购价格0.75元/斤。
2、不同年度同期对比:今年同类稻米种涨跌幅度明显小于去年同期,在储备结构调整和需求选择的情况下,粳稻米行情也比较活跃。
六、北京地区大米行情:
北京地区标一大米批发价格走势图
1、根据信息中心11月18日监测结果显示,北京地区标一粳米批发均价为1.45元/斤,较季初下降0.01元/斤,超过去年同期1.42元/斤,低于去年最高价1.47元/斤;三个重点批发市场均价为1.39元/斤;超市均价为1.83元/斤,与季初持平。参照去年价格曲线变化规律,结合今年农资、油价上涨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在新粳稻大量上市前,我市大米批发价格有所回落,但回落幅度小于去年,目前相对平稳。
七、影响北京稻米消费的重要因素:
(1)供需情况:大米是北京地区主要口粮品种,完全依靠省间购入,经市场选择,其中东北米达96-97%,南方米仅为3-4%,受产销区粳米价格影响较大。
(2)人口因素: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流动人口多,高校集中,奥运工程陆续动工,来京务工人员和学生作的季节性流动已经成为影响北京粮食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
(3)运输因素:进京成品大米多为汽运,油价上涨致使运输成本加大。由于东北运输瓶颈制约,粮食和煤炭运输竞争激烈。
(4)疫情因素:在三季度东北煤炭和粮食铁路外运竞争激烈情况下,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10月26日发现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专家分析,此起疫情疫源可能来自候鸟,而疫情发生地恰恰位于比邻山海关的锦州地区。这一疫情可能对入关粮食汽运产生一定影响,而流入京津冀的大米多为汽运入关,因此疫情的影响有待进一步关注。
八、我国粮食贸易情况:
据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05年1至9月份我国进口大米321,576吨,同比降低40.7%。2005年1至9月份,中国出口大米532,549吨,同比降低31.4%。可见,我国大米贸易依然保持净出口格局。
九、未来行情分析及预测:
综合分析,在托市政策作用下,早稻收购前期低迷行情回升明显,其价格围绕政策价小幅波动,随着大量早稻储备轮换出库,早稻熊市行情很难改变;今年中晚籼稻总产略增,质量普遍下降,预计后市行情依然暗淡;随着新粳稻大量上市,粳稻供求偏紧关系有所缓解,由于质量普遍低于去年,新上市的稻谷自然水分较大,05年普通粳稻价格普遍低于04年产粳稻价格。
从根本上讲,在国内稻米供需趋于平衡的情况下,后市行情关键取决于今年稻谷的质量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由于今年粳稻供求关系依然偏紧,这一点将会体现的更加明显。尽管国内粳稻产量也较去年持平或略增,由于今年粳稻出糙率和整精米率大幅降低,加之收购前期国内粳米价格季节性下降,短期内粳稻行情趋弱在所难免,但是受生产成本、供需关系、国家政策及产不足需和区域不平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粳稻价格跌幅有限。随着大规模储备收购展开,粳稻行情将有所回暖,品种质价差异日益显著。当储备主体收购完毕,中晚稻轮换出库数量和节奏,将对届时稻米行情产生很大影响,有待进一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