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新一轮降息潮之际,非美货币均纷纷下跌,但人民币却一枝独秀,仍然保持强势。分析认为,澳元大幅下跌或上反映出人民币存在高估的风险。
招商银行总行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认为,中期而言,美元的新一轮强势已经确定,也许期间仍会有反复,但大方向将是美元升值。非美货币大幅下跌,纷纷临近关键支撑位,但其中澳元的跌势更为惨烈,自5 月初起已经贬值了6%,而且已经连续跌破了两个关键支撑位。
澳元跌幅最大固然有澳洲联储降息的原因,但从更深层次则透露出这样一个信号,那就是这可能预示着全球新兴市场增长动力的削弱。
澳元属商品货币的一员,因其大量向海外出口矿石、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因此澳元走势与大宗商品价格指数CRB 关系密切,而大宗商品需求最大的增长动力,来自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进口国。
他表示,对于中国货币当局为什么有意保持人民币强势,其实很难解释,看一下春季广交会同比下跌的数据,逐级下滑的消费、投资数据,上市场对出口数据水分的讨论,以及周边日元等货币的大幅贬值,人民币兑美元显得有些过度强势。
刘东亮表示,澳元大幅下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民币或存在高估。如果新兴市场需求已经难以支撑大宗商品的价格,那么是否能支撑得住新兴市场自身的货币呢?由于人民币兑美元仍在升值,这使得今年以来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或者贸易加权汇率大幅飙升。这种情况颇有些类似97年之前的泰铢,当时泰铢钉住美元,美元的强势升值导致泰铢被高估,严重削弱了出口竞争力,而泰铢的高估也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的流入,后来这些流入的国际资本在97年“危机时刻”中逆转撤出,泰铢汇率暴跌并被迫放弃盯住汇率制,进入浮动汇率制。
不过,刘东亮进一步表示,中国和泰国相比可能还有些需要讨论的地方,比如中国有巨额外汇储备,仍在实施资本管制。虽然央行和外汇局近期出台一系列政策以避免资本的大规模流进流出风险,但去年中国已经出现了大规模资本流出,而今年1季度又出现流入,这表明资本流动的管道可能是多元化的,很难全面监测。希望人民币能够避免 “危机时刻”,不要像很多新兴市场货币一样,最终在外界逼迫下进入浮动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