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朱利安·阿桑奇,维基解密创始人,一个令美国政府及各国军政要员胆寒的人,他外表文静,内心却像深渊一样无法预测,被称为互联网上用键盘战斗的切·格瓦拉。他的祖先是中国人?他是强奸犯?他是为自由而战的斗士?他是世界上最危险的人?本书揭秘阿桑奇其人。
【上期回顾】
1996年12月5日,朱利安·阿桑奇需要到墨尔本的县法院出庭受审。法官罗斯宣读阿桑奇不会遭受监禁的判罚。但阿桑奇对这样的裁决并不满意。
在他简陋的学生宿舍里,阿桑奇慢慢地为开发类似于“完美隐私”那般辉煌的地下通信软件做着准备。大家知道,任何形式的加密,其保密性能都不可能超越保护它的密钥。无论加密性有多强,掌握着密钥的人,永远都是保密性能中最薄弱的环节。阿桑奇和另一位计算机程序员决定创建一个系统,让系统中的重要信息在计算机上“消失”。
迄今为止,侵入并打开加密文件的方式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在高功率计算机上输入百万种不同的数据密码组合,并通过一种特定的数学模型进行快速运算以期找出正确密码并解开文件。这种方法不仅费工费时,据说,还得需要点运气。另一种方法是用心理施压或直接施暴这一传统手段,让文件的所有者交出密钥来打开文件。在间谍和反间谍的灰暗世界里,这种靠暴力得来密钥解锁文件的方式被称为“橡胶软管解密”。阿桑奇开发的软件系统被称为“否认加密”。这个系统不仅能隐藏加密的材料,同样重要的是,还能隐瞒文件已被加密的事实。
阿桑奇在地下密码朋克网上张贴出这一发明,并采用了“橡胶软管”这一玩笑称谓。阿桑奇还增设了一个陷阱,在胁迫下可以交出一个密钥,通过胁迫得来的这个密钥从理论上来说,就可以解开整个计算机的密码设置。而事实上,此密钥只能获取干扰性的信息,并不能真正得到被藏匿的信息。由此,这个软件能让极为敏感的材料原封不动地隐藏在计算机的硬盘驱动器里。
美国纽约有一位言语温和的建筑师名叫约翰·杨。但在行动上,此人就没那么温和了,而是一位十足的激进分子。大约在阿桑奇设计“橡胶软管”的同一时间,杨已开始着手成立一家对政府秘密构成前所未有大挑战的组织。他发挥自己20世纪60年代在哥伦比亚大学上学期间形成的激进的政治观点,为未来的维基解密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位建筑师和他的许多朋友一样,大学一毕业就站到了政治文化氛围曾让自己很不屑的一边,投身到了为大型商业机构服务的洪流之中。而与他们当中绝大多数的人相比,他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继续保持了自己在青春时期形成的那种自由主义的政治倾向,甚至他还加入了密码朋克这样的极端地下世界。此时,他不仅是密码朋克通讯名册中正式登记在册的一员,也经常与朱利安·阿桑奇保持着联系。
1996年6月,为庆祝自己加入密码朋克一周年,杨和妻子一起设立了名为“赛普透明”的网站。这个网站后来成了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反传统文化”网站中的一员。为了网站的建设,杨把曼哈顿的家里到处都塞满了电脑、扫描仪和服务器等各种设备。在头三年内,该网站就汇集了数千份的文件,而且每天都有数百次的点击。网站还张贴出了不少敏感且令人兴趣盎然的信息,其中就有为英国海外情报机构军情六处工作的人员名单。就是因为这样的信息和原因,网站被《读者文摘》杂志称为“向恐怖分子发出的邀请函”。
可想而知,赛普透明网站也就毫不奇怪地引起了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兴趣。每天早晨7时整,这家间谍机构都要准时前来造访,进入网站后,用所谓“机器人”的信息收集软件,把最新公布的文件进行下载并做好两个备份后才下线离去。
作为网络空间里的一名旁观者,朱利安·阿桑奇一直对赛普透明网站充满了兴趣。这家举报网站扮演的角色,完全符合自己的理念:要求政府更加透明、更加负责,并对世界各地的言论自由加以保护。1998年10月,阿桑奇决定和他的一些密码朋克们见面,在此之前,他一直都是依赖电子邮件这一虚拟形式与圈中的友人们交流的。他在发给密码朋克的电子邮件里,公布了他的环球旅行计划。阿桑奇长期生活在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经常荣获各类旅游大奖的美丽小镇。他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视小镇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在给自己规划的这份旅行计划里,他善意地对自己的第二故乡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他告诉朋友们,为了“逃离”“本星球最适宜人类居住城市”那即将来临的恐怖夏季,他决定到各地去走走。
他的行程会让他像玩“跳房子”游戏那样穿梭于俄罗斯、蒙古等国,并游览波兰和东欧。他希望如果这一路有人想聚在一起喝喝啤酒或来点儿烈性酒、吃点儿西伯利亚熊肉或分享自己奇特的故事,请告诉他。对这趟旅行,他表示自己从物质到精神,都需要得到大家的鼎力支持。对于旧金山,这个软件开发的技术心脏、互联网的创新地和密码朋克的发源地,他要求不高,他说:“没有破屋陋室一说,更不会嫌弃一张沙发或任何条件的空余房间。”
这样的行程安排,看似属于一个漫无目标的年轻背包客。实际上,整个行程体现出一个富有使命之人,一路都在寻找志趣相投的同仁。他在为即将诞生的团队做人才和精神上的准备工作。阿桑奇在发给密码朋克的邮件结尾处引用了法国飞行员和作家安东尼·圣·艾修伯里的话:“如果你想打造一艘船,不用召集大家一起收集木材,也不用给参与者分配任务或安排工作,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激发大家,让大家都有一份对广袤大海无限向往的情怀。”
虽然阿桑奇不久就注册了一个泄密网址,但他对信息举报网站究竟应该如何运作尚无一个清晰的认识,还处于不停地思考不断改进的阶段。虽然被赛普透明网在互联网领域的直接行动和成功所诱惑和影响,但是他依然明白最大的挑战存在于互联网之外的传统领域。此时的阿桑奇,既要参与激进的维权行动,又要维持自己收入不菲的正常工作。虽然,那时的他,确实是在为大公司工作,但他却只承认自己做的是咨询工作。他对那些硅谷的同行所追求的人生目标,还有浸润他们、包围他们的文化氛围都很不以为然。他指责这些人“完全被他们的股票期权所束缚”。他认为,虽然连接澳大利亚和新兴的万维网“最费力”的那部分工程已经完成,但大家还要面对未来形势各异的挑战。他在智商网的博客中说出了自己的一些真实想法,其中谈到要建立一个“用自己的部分软件版权支持的基金会”,并依靠这个基金会来支持自己的社会活动。他说“通常会有非政府组织要求捐助,但在这方面,我并不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