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教育就是钱的问题,但这一瓶酱油一把枪又告诉我们,有时候又不仅仅是钱的问题。
曾飚
最近一瓶酱油一把枪,搅动了在英的中国留学生界。
枪是一把仿真手枪,去年11月某天,从一位就读巴斯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口袋里,不小心掉出来。当时,这位硕士研究生请求教授网开一面,把分数从37分提到及格的40分。教授不同意,于是这位学生说,“我是个商人”,拍出5000镑现金在桌子。教授还是不同意,这位留学生起身离开时,自己的衣服口袋里掉出一支仿真手枪,于是教授就报警了。
那一瓶酱油的结局,比这把手枪更糟糕。去年10月,一位中国留学生,就读于英格兰东部的一家私立高中,他向另一位中国留学生借点酱油,遭到拒绝。事后两个多小时,他拿刀去找这位同学理论,一怒之下,扎了那名中国留学生,按照《每日邮报》的报道,那血流了“两品脱”(英国的啤酒单位)。
这两起案件判决结果,最近刚被英国媒体报道出来。与国内媒体不同,英国媒体对于案件报道,基本上只管两头,一个是事件发生时,另一个是判决出来之时,中间即使有跟进,也是极为谨慎,不敢轻易评论案件本身,对于当事人的细节和采访,也是做得不偏不倚,以免授人以口实,搞得律师和家属找上门来,告自己搞媒体审判,影响司法公正。
相比之下,中文微博界对这两起事件的评论,是毫不留情,上升到国民性批判,这让笔者感到一点点不公。比如,那一把枪的事件中,那位中国学生,已经在巴斯大学读过本科,巴斯大学是英国名列前二十的大学,他三年本科教育下来,无数的作业、论文和报告写下来,对于学校里面规章制度,应该有一个深刻了解。要知道,在英国大学里面,就连一个句子是否抄袭是如何定义的,都是可以直接翻到学生手册第几页找到的。
一个研究生,竟然连最重要的毕业论文,只拿了37分,他的本科是怎么念完的,这所英国前二十的大学录取研究生的标准是什么?似乎没有人问过校方这个问题,这令笔者无限同情那么被惊吓的教授。
其次是那瓶酱油惹的祸。刀具犯罪,在英国属于严打范围。而那位扎人的中国留学生,是在一年学费近3万英镑的私立高中里读书。一年3万英镑是个什么概念?普通英国三口之家靠25000英镑,一年就可以过得不错。除了高昂的学费之外,在海外寄宿读书的孩子,需要有很好的监护人。据陆续披露的消息来看,这位学生与同学之间有一些长期矛盾,甚至达到了被欺凌的地步,比如家人身患重疾,换来的是一些同学的嘲笑。对此,监护人和校方做了些什么?
我经常看到这样一个段子,在微博里反复转“我也不指望他能上牛津、剑桥,我就是希望他能回到我小时候那样子上下学自己去,走几条马路就到学校,遇见陌生人也不害怕,不用家长去接,路上没那么多汽车,汽车知道避让行人,不用给老师送礼拍马屁,就这么简单。”
这段子里背后所体现的心态,可以理解。然而这憧憬背后,是中国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教育成本问题,对海外私立教育的复杂性也缺乏认识,比如监护制度,校方的录取动机和施教能力。
有时候,教育就是钱的问题,但这一瓶酱油一把枪又告诉我们,有时候又不仅仅是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