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还是应该感谢演员赵薇和包括关锦鹏、李樯在内的创作团队,让全民有了一次机会去谈谈青春。在中国,尤其是内地,我们的行为模式和思想动态都遵循着一个传统,就是近似于大阅兵的集体行为,在偶像力量的感召下,我们似乎才有机会和底气把自己的记忆翻出来,摊在近夏的阳光下。微博上,充斥着人们看完电影的观感,专业的讨论被更多感性而发散的评论湮没,说到底,我们从这部电影出发都在聊自己,聊自己理解的青春,我也不例外。
电影名简称《致青春》,全名应该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如果较真下去,时态与作品呈现的内容是不对的,电影中郑微说“青春是用来怀念的”,那说明青春已然是逝去了,而“终将逝去”是说将了未了,尚有余波的状态,所以如果从扣题的角度来讲,故事应该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顺着岁月的肌理切进去,看着鲜活的青春的肌体组织如何成为生命里一丛风化的废墟。电影《人到中年》有一句台词是: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崖上……只要我的爱人,是青青的长春藤,沿着我荒凉的额头,亲密地攀援而上升……大概就是这种无可奈何的感觉。
但是电影实际出来的效果却让我很错愕,在郑微哭诉陈孝正欺骗她打算美国留学之后,剧情如泼洒的啤酒掉入尘土,连一个泡都没有起,角色们分崩离析,像牵线木偶一样被导演安插在社会舞台上去完成现身说法的说教指责,他们在各自的音频上齐声说,青春像小鸟,一去不复回。而我却没有看到小鸟到底是从哪一个枝头起飞,更别说细致地看到羽毛张开的态势,我是被人推下树杈的,但与电影前半部分的陌生和诡异相比,这种感觉还算OK。以我肤浅的一点内地大学经历来看,我实在不能理解高中时看过的《还珠格格》戏码,变本加厉地通过一个叫郑微的女孩子演绎,以她为中心,我看到好几个很不可爱很奇怪的角色,如果郑微的价值观是创作者理解的青春价值观,那么青春真的不是一个好东西,它情绪化,它刁蛮,它自私,甚至它是一枚促进狗血循环的怪心肝。
在我经历的大学生活,没有必须泡到的帅哥,也没有必须睡倒的校花,我们还停留在羞涩谈论性和爱情的年纪,既不能敏感地感受到富二代的存在,也没有那么咬牙切齿的成功学理念,我们是混沌的纯粹,纯粹的混沌,脑力所及之处大概也就是吃饱饭,逃逃课,读点书,有心仪的对象,理想是要自由,不是要自杀。如果我的体验不能代表青春,不能说服谁,那我宁可说我没有青春。现实就是我无法跟偶像做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