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设想过,适合谷以成先生的职业其实有许多种。除了他从事过的检察官职业外,他还可以做电视脱口秀节目主持人他的朴实敦厚中蕴藏的机智幽默让人捧腹却不咄咄逼人。读完他写的这本《金陵小巷人物志》,我觉得,其实他还可以从事一个更好的职业社会学家。他对当下乡土中国的观察、理解与表达,让人想起费孝通先生所著的《江村经济》。他以白描式的手法,加上一些幽默元素,融合时尚因子,活脱脱地描绘出当下金陵乃至当下乡土中国普通百姓的悲欢离合。
初识谷以成,是十年之前。他为一家杂志写卷首语《看法》,《看法》,既是看“法”,亦为“看法”,是他用法律解读社会事件的一个窗口,却又绝不局限于法条。初读《看法》,你会为他的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而忍俊不禁,又直呼痛快。细细品味,你却又不能不佩服他用幽默的笔调,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揭示出来的深刻法理,佩服他透过文章体现出来的博学多思,佩服他直抒胸臆中流露出来惩恶扬善的正义感。我的一位朋友曾经形象地把他写的专栏形容为“法律浮世绘”。
而今天,他著述的这本《金陵小巷人物志》,宛如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南京老百姓市井生活的一幅长画卷,让人想起那幅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图》不同的是,他的白描笔法中,又倾注着更多的人性关爱与悲悯情怀。从卖鱼的商贩,到面馆的伙夫,从家庭客栈的老板,到看门的保安……这便是一幅当下的“金陵上河图”了。
这些市井小人物,似乎生活在历史的皱褶中,几乎不会在我们所看到的历史上留下痕迹,发出声音。他们活得艰难,活得卑微,却也活得自在,活得阳光,他们与命运抗争,他们追求活得尊严。他们与大人物一样有滋有味地生活,一样享有爱情拥有希望。他们或许有小小的狡黠,更多的却是敦厚朴实。翻开这本书,生动有趣又形态各异的人物描写比比皆是,让人过目难忘。
“赵本山在小品里形容范伟说:"脑袋大、肚子粗,不是老板就是伙夫"。如果说要在生活里寻找原型的话,吴宇生绝对是个标本。”
“二万是张麻将牌,也被拿来形容春风得意,南京话里常说,"拽得跟二万似的"。我要说的二万,却是个人名。”
这便是《金陵小巷人物志》中两篇文章的开头。谷以成以他个人一贯的幽默风格,以白描掺杂漫画的笔法,让他的主人公个性鲜明,形象突出,虽只寥寥数笔,却是跃然纸上,妙趣横生。他用短短两三千字,就描述了他们人生最重要的一段时光,乃至整整一生。
这本书,其实,谷以成先生在多年前就着手写作了,断断续续地发表在个人博客上,没有网络文学惯常用的哼哼唧唧、无病呻吟,语言风格拙朴却又力透纸背,字字浑厚,句句千斤,再融合一点南京地方特色,融合一点时尚元素,便自成风格。更为可贵的是,这本书里面的故事都是真实地存在着的,人物也都是真实地生活着的。他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生命中的一切。低头抬头之间,我们便可以看见他们,也就是看见我们自己。
因为,他们,其实就是我们自己。
只是,我依然好奇,谷以成先生何以会熟悉了解到这么多人,甚至于能够把各个行业的“门道”摸得个一清二楚?问他时,他大笑:“你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兄弟,他们自然也会把你当成兄弟。”我想象着他“和那些赤膊短打的街坊在路边烧烤摊上喝两瓶啤酒,自自然然,随随便便”(周梅森先生语)的模样,便忍俊不禁。
他是大雅之人,却也是大俗之人。俗到极致,便雅到极致。而扎根于红尘世俗中的文学作品,就像扎根于泥土中的树木,会具有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朋友殷方先生曾说过,谷以成是她认识的人中,最像佛的那一个。我当时笑言,以他的外貌气质,以及喜乐宽厚,最像弥勒佛。而在读完这本《金陵小巷人物志》后,窃以为他更像济公,是一个胖些的活济公。
(《金陵小巷人物志》由凤凰出版社出版,作者谷以成系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区委常委、纪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