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围城”就像摆在地产行业前的一面镜子,进进出出的故事真实地发生着,不曾停歇。门外汉财大气粗、豪情壮志,出逃者难以为继、不堪回首,留守族暗自观望、各怀心思,这番景象从来无异。而就在此进彼退之间,地产行业完成了新陈代谢,近期这一进程再次提速。
城外巨头 虎视眈眈
在投资者看来,地产围城内充满着机遇与财富。各行各业的巨头们但凡够得到门槛,都抡圆了膀子决意要进城拼杀一番。近来,中石化将投资的目光延伸至能源之外,欲斥资80亿元进军养老地产领域。成都同野惠泽投资有限公司已与郫县签订了《天府惠泽桃源颐养中心项目投资协议》,而前者正是中石化四川(楼盘)销售有限公司的下属控股企业。无独有偶,作为中国内地首富的宗庆后也把地产视作企业发展的下一站,饮料界的王者娃哈哈不久前高调宣布进军商业地产,计划在5年内建设100座商业综合体。
进城大戏不停地上演。仅在今年2月,以豆奶起家的维维股份(600300,股吧)宣告进军房地产业,而金威啤酒也勇敢“戒酒”,将旗下啤酒业务出让,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样是地产市场。不同行业的巨头纷纷涌入,似乎地产围城已经成为他们在各自领域攀上巅峰后必须登上的擂台。然而,事情并不只是迈过门槛那么简单,从入行的那一刻起,品牌的建设、品质的凸显都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关键问题。在对市民的随机调查中,多数人表示,如果在区位、价格等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他们更倾向于购买专业地产商开发的产品。尽管外来者名头不小,但毕竟术业有专攻,专业性是大家普遍担忧的问题。
在这方面,跨界入行多年的百城地产称得上是“过来人”。天津(楼盘)公司营销副总史建生介绍,公司成立之初便组建了一支专业团队,核心人物都是在地产圈里摸爬滚打10至20年的行家里手,他们丰富的经验帮助这支地产新军规避了可能出现的低级失误。“如今地产市场的确进入了品牌消费的时代,但事情有正反两个方面,正因为新创立的品牌没有那么响亮,我们选择了踏踏实实地坚守品质,从产品研发到物业服务都更加用心,要求也更加严格。为保证运营安全,母公司提供了充裕的资金,让员工可以安心专注于产品品质和客户服务。假以时日,成就品牌并不是一件难事”,史建生谈起了他们的生意经。
城内房企 急流勇退
与围城一样,有想进城的就一定有盼着出城的。最近一位出城者是万方地产,这家曾开发北京(楼盘)望京里外里项目的房企在2009年由“中国辽宁国际合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变更而来,本月该公司宣布更名为万方城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行业分类由原“房地产业”变为“批发业”。年报显示,万方地产2012年在房地产开发和土地一级整理业务上颗粒无收,业绩的惨淡无疑是房企隐退的主因。有分析称,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优势资源正加速向大品牌聚集,因此房企出现了明显分化,业绩不佳者为了明哲保身,唯有逃离出城。
另一方面,前些年涌入地产围城的巨头们虽有高歌猛进者,但业绩不佳甚至宣布退出的也比比皆是。如:云南白药(000538,股吧)上个月发布公告称,拟挂牌转让全资地产子公司云南白药置业有限公司100%股权并退出房地产业务,成为了当初浩浩荡荡进军地产业的药企大军中又一位“失意人”。而在此前不久,运动服装巨头李宁控股的非凡中国也宣布终止“长白岛”非凡体育社区项目,李宁对地产业觊觎已久,此番标志性项目意外夭折也使其地产梦严重受挫。
对此,南开大学房地产金融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市房地产学会副会长徐宝满表示,退出的房企多为中小规模,当市场环境发生改变时,其融资能力、承揽工程能力等出现下滑,不得不调整公司战略。而一些巨头表现出的水土不服并不说明地产行业门槛难登,专业性不足才是败退的症结所在。想要成功立足地产圈,除了雄厚的资金实力外,明智的选项、合理的选址、适销对路的产品、专业的营销团队,一个都不能少。
集体转身 副业兴起
地产围城有进有出,留守城内的房企也都忙着寻求转身,商业地产成为最稳妥的方式之一。本月,永泰地产高调宣布将投资近300亿元布局商业地产,计划在未来5年建造5座高级酒店、3个城市综合体,年销售额达到50亿元;保利地产(600048,股吧)今年也突然发力,仅北京一个城市就将推出四个核心区域的商业项目,产品涵盖了甲级写字楼、临街金铺等诸多类型。与此同时,万科、龙湖、首创等房企纷纷在2013年加码商业地产,大象的转身已悄然开始。
如果说商业地产的转身方向还没有出离行业范畴,那就不得不提到在开发商中逐渐兴起的副业潮。尽管端着令他人羡慕的金饭碗,但房企的触角已经伸向了其他不同领域。新湖中宝(600208,股吧)等一众房企频频涉矿,星河湾真的开始卖白酒、万达的影院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绿城进军农业领域……这些与地产毫无关系的副业看似五花八门,但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高利润率。资本逐利本无可厚非,然而各个领域的投资效果却迥然不同,世茂的酒店服务、绿城的农业经营得有滋有味,利润率已超出主业地产,而涉矿企业却鲜有成功的消息。
总体看来,副业尚不能成为房企的主要收入来源,想要转正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徐宝满分析称,每家房企对市场的感觉都不一样,如果决策者判断自己拥有绝对竞争力,自然会在地产项目上长时间停留,反之如果感知到的是盈利能力下降,就会选择在其他领域出手,以此弥补劣势。在地产行业利润率走低的今天,把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是企业未雨绸缪,主动抵御市场风险的一种方式。记者 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