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音乐节,不该只满足耳膜

2013-04-18 13:582450

  晚报记者 李佳杰 报道

  4月29日、30日,拥有5年成功举办经验的长江音乐节将在镇江长江鹭岛再度迎客。今年,音乐节将以“呼吸·踏青”为主题,号召乐迷们一起来“呼吸最新鲜的音乐与空气”,当沪上大多数音乐节还在比大牌拼阵容的时候,紧邻上海的长江音乐节却在用一种生活态度重新定义音乐节:心灵的回归远胜于耳膜的刺激。

  沪上音乐节换汤不换药

  在长江音乐节崛起的五年间,上海的音乐节市场并未中断过。迷笛、草莓、热波、世界音乐周等音乐节品牌纷纷抢占城市绿地和广场,从世纪公园、中山公园、大宁绿地到世博园区,从金山城市沙滩到徐汇滨江,吹拉弹唱,人头攒动,好不热闹。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热闹的表象之下,音乐节的同质化竞争和观众群体的相对固定化,都使得申城音乐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去年申城几乎每隔两三个月就有一场户外大型音乐节,但细看明星阵容和演出内容,却不难发现是老调重弹,黄耀明、何韵诗、苏打绿、曲婉婷、卢广仲、范晓萱等港台艺人不停赶场,而作为上海本土标志的顶楼马戏团、王厂长及白相乐队几乎是场场不落,难有新意。

  抢明星,比大牌,追热门,沪上音乐节的繁荣实质是把原本在室内演出并不赚钱的拼盘演出,搬到户外越做越大。 “换汤不换药”,每次在音乐节的现场都能听到观众这样的抱怨。

  音乐节不该只有音乐

  曾与迷笛和草莓都有过合作的长江音乐节,从去年开始着力打造“岛生活音乐派对”的概念,一下子就从扎堆的音乐现场演出中跳了出来。以2009年至2011年为例,赶赴长江鹭岛参加音乐节的乐迷人数就以4万、8万乃至15万人次的数字成倍增长,成为国内单日人数最多的音乐节,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影响力,都远远超过比邻的演出重镇上海。

  许多上海的年轻人宁愿舍近求远,利用“五一”和“十一”假期,奔赴长江鹭岛,在数百亩青草地上,与数十万伙伴一起分享美食、啤酒、音乐和滨江美景。而除了欣赏舞台上的明星表演之外,观众还能自由地选择美食派对、足球赛、露天电影、创意集市等主题活动。在长江音乐节的定义中,旅游和休闲的意味已经远远过了音乐本身,而这也正是上海本土音乐节长期被忽略的地方。

  “长江模式”或成启示

  去年,上海西岸音乐节的主办方已经嗅到了观众心态的变化,把沪上音乐节从传统的绿地公园,搬到了风景更加优美,更适合大众休闲的徐汇滨江,这也是许多市民在世博后第一次踏足这片新打造的景观带。音乐节也巧妙地用“集装箱”等元素,把音乐节和上海码头城市文化相融合,充满了人文气息。

  “长江模式”在音乐圈内也曾引起过争议,有人提出音乐节就应该回归音乐,不应该让太多的商业和旅游因素介入。对于这个问题,长江音乐节总策划刘斌则认为,在当下的中国,专业乐迷仍然是一个少数群体,从普及推广的意义来说,把现场音乐提供给那些非专业的乐迷是更重要的事情,只有更广阔的市场形成、更多的人走进现场来听音乐,音乐人才是最终的受益者。

  其实,这两年一直有演出商把目光投向崇明、长兴两岛,当地政府也愿意搭台唱戏,比如崇明前年就曾举办过森林音乐节,但是规模和影响力都还与品牌音乐节相差甚远,关键还是需要主办方通盘和长远的策划和运作,长江音乐节五年的摸索经验或许能带来一点启示。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