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旭 实习生 陈俊锦通 讯 员 张莉 文/摄
本报讯 校园周边食品安全为众多家庭所关注。昨日下午,记者走访了台江区的交通路小学、凤乐小学,鼓楼区的小柳小学以及晋安区的晋安第五中心小学。记者发现,每个小学附近都有若干家食杂店,在这些店内仍可找到一些“三无”产品。
昨日下午4时10分左右,记者在凤乐小学附近的一家“书馨文具店”看到,店里摆放着散装的山楂片、饼干及糖果,有些包装袋上只显示产品名字,未标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当时正好遇上放学,不一会儿店里店外就被小学生包围,孩子们争相购买零食。
记者在凤乐小学附近一家“天顺文具店”内随手拿起一包名为“啤酒豆”的零食,在油腻的包装袋上找不到生产日期,也没有保质期、厂家名称,更没有食品质量安全标识。
在凤乐小学读三年级的小徐称,父母每天给他10元当中午的伙食费,“我吃饭花五元钱,留着5元钱到学校旁边的食杂店买零食吃”。受访的几位小学生同样存在剩下饭钱买零食的情况。
昨天下午,来小柳小学接小孩的张女士告诉记者,她家离学校不远,平时都会让小孩一个人上下学,但前不久小孩吃了路边买的零食后拉肚子。她担心小孩又去路边买零食,所以这一段时间特意过来接送。“上午放学和下午放学时段,学校附近的食杂店都会将那些小食品摆出来,5毛钱一袋,很受孩子们欢迎。”林先生告诉记者,他小孩就读于交通路小学四年级,放学后经常买“棒棒球”、“啤酒豆”。让他担心的是,食杂店出售的这些零食大多是“三无”产品。
接孩子放学的陈先生说,对学校附近的食杂店,相关部门应该严管食品的进货渠道,保证小孩买的食品安全可靠,这样才能让家长放心。
昨日上午,记者跟随晋安区工商执法人员对辖区小学周边的食品安全进行突击检查。执法人员在晋安第五中心小学附近的一家食杂店,查出饼干和糖果“三无”产品各一件,这两种食品的外包装没有厂名厂址、生产日期及保质期。工商执法人员责令当事人整改并处罚金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