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报特约评论员 兰德咨询(中国)有限公司总裁 宋延庆
前几日做了一个梦,梦境是:2013年或2014年的9月23日,股市飘绿,商业地产上市公司的股票全部跌停;商场门口堵着一群挤兑会员卡的人,自己被困在里面出不来……
与养老地产类似,这一轮“商业地产热”也是起始于2011年———时点恰恰与“限购”政策开始实施的时间相一致--这并不是巧合,而是因为调控。因为调控,迫使开发商不得不转型,而且不约而同地转向不限购的商业地产。如果事情从开始就有“不得不”的出发点,往往不会有好的结局,比如大龄青年婚嫁,比如商业地产开发。
令人忧虑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商业地产投资开发热潮中,商业地产市场已呈现出比较严重的泡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开发销售环节,一方面库存高,另一方面潜在供应量巨大;二是招商环节,招商难,空置率高;三是经营环节,商户经营难,开发商回报率低。
即使不考虑今后巨大的潜在供应量,现有商业物业也已呈现出招商难、经营难、收益低的窘境。2012年上半年,经营业绩较好的恒隆地产在内地的物业租赁总资产是668.14亿港元,去掉成本和税金,每年有20亿元左右的净利润,年收益率是3%。众所周知,恒隆地产是老牌商业地产商,也是租金回报率最高的企业之一。恒隆地产尚且如此,新涉足商业地产的众多开发商恐怕持平都难。
令人更加忧虑的是,低收益、高空置的严重现实并没有影响商业地产投资热潮。如果当前态势持续下去,可以预见,今后几年库存量和空置率还会进一步上升,竞争白热化或难以避免。按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的说法,2013年开始将迎来商业地产集中上市、开业潮,“商业地产的一拥而上很可能会演变成一哄而下”。
不过,危机往往蕴含着商机。令人欣喜的是,部分专业地产商也开始进行战略转型和升级了。2012年中,SOHO中国宣布由散售模式转为持有经营。据年报显示,2012年SOHO中国的营业额约人民币153.05亿元,而“投资物业的评估增值”是96.05亿元,实现核心纯利(不含投资物业的评估增值)约是33.35亿元。相信,通过持有物业而希望获得评估增值的香港上市内地房企为数不少,今后还将有地产商赴香港上市,其中不乏将商业地产单独上市的企业,比如绿地。
看中商业地产物业评估增值对净利润的贡献,“坐享”物业升值,并让股东们“买单”,或许正是上市房企投资商业地产的原动力。
但更具前瞻性战略眼光的企业却并不满足于此。2013年2月底,龙湖地产推出了“金苹果计划”。细读“金苹果计划”,其战略意图是打造跨越地产、商业、物业的全新平台,使商业成为公司的新利润增长极,其核心要义是“资产管理”。如果“金苹果计划”能顺利推行,其实就解决了困扰地产企业、业主的头号问题:受托租售,共同受益;也可极大地促进“商业资产包”的销售。
如果站在整个行业高度思考,无论是SOHO中国,还是龙湖地产,他们的商业地产转型与升级,其实不仅是企业问题,更是行业问题。他们的探索和努力,值得我们给予掌声鼓励。
笔者绝无唱衰商业地产的目的和能力。常识告诉自己,任何低估开发商的判断力,或高估自己能力的服务商,都是不成熟的。比较令人欣喜的是,万科、保利、恒大、中海等品牌企业在商业地产投资上依然很谨慎,即使有少量投资,也主要是社区商业和优质写字楼。这或许能对那些热衷于商业地产的第二、第三梯队房企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