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张维迎看“3Q反垄断案”:不应该“神化”反垄断

2013-04-17 09:251530

  针对近期360起诉腾讯垄断败诉一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张维迎表示,世界上真正需要反对的垄断只有一种,就是政府用行政法规限制导致的。其他所谓的“垄断”在市场中实际并不存在,只是竞争的表现,并不用担心。

  在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4月14日举办的“从360诉腾讯案”看中国反垄断法的研讨会上,张维迎表示对企业而言,真正有效的惩罚是市场只要产品不好用,消费者自然会抛弃它。除此之外,竞争对手无论是向法院提起诉讼,还是要求政府介入都没有用,只会降低社会的效率。张维迎举了一个例子:“只要不是政府强制规定造成的,所有的垄断都不要担心。燕京啤酒(000729,股吧)让餐馆只卖它一种啤酒怕什么,如果这个啤酒做的不好消费者就不喝,餐馆自然就会换其他牌子的啤酒卖,完全不用担心这种垄断。”

  至于捆绑销售,张维迎认为并不需要为这种做法去做一些概念之争,因为到处都存在捆绑销售,比如大家买的衣服都订了扣子,扣子就是随着衣服捆绑销售的,但没有人会反对这一点。

  张维迎还进一步指出,国际上的大量反垄断案件本质上是处于地方保护主义的目的,通过“反垄断”的方式把外来的竞争者挡在门外。国内也不应该“神化”反垄断这件事。

  市场竞争不会造就“垄断”

  席间,张维迎表示,自己参与了十几年前《反垄断法》最初的起草,当时就表达过对《反垄断法》的担忧。因为“垄断”这个词一开始就是用于政府特许,后来经济学家才逐渐扩大了适用范围。

  张维迎认为目前经济学有关反垄断的理论基本都是错误的,这引发了他对“反垄断”的担忧,因为经济学用静态的思维模式来理解动态的市场和竞争,从而引起对垄断和反垄断的错误运用。

  “经济学家定义的竞争不是真正的竞争,它定义的垄断恰恰是竞争。所谓市场竞争就是我生产的东西和你不一样,如果我比你价格高一点点客户就跑了那不是真的竞争。竞争不在于有多少个企业,只有两家企业的时候可能竞争反而最激烈。竞争的本质是有没有自由度,谁都可以做这个事就是竞争。如果只能允许一部分企业做,哪怕允许几百家做也不是竞争。”

  从社会效率的角度看,大家担心的垄断使得技术进步慢了,物价高了。但实际上,很多进步的前沿技术都是大公司在推,而且没有任何经验证明两件大企业合并造成所谓的“垄断”后会出现价格提升。

  他认为企业不仅仅是一些关于价格的生产函数,更重要的是合约。消费者敢于使用某件企业的产品,是因为消费者信任它的品牌。企业要生产,商业模式就决定了不可能每件东西都是免费的,但从消费的角度看,消费者得到的好处肯定是越来越多的。任何行业最后都会出现几家大企业,这并不是坏事。

  事实上,大企业都有很大压力,尤其是IT行业。微软坐拥这么大的市场,比尔·盖茨却一直说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这意味着,IT是不仅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更是飞速发展的行业,改朝换代非常快,任何企业不管规模多大,只要不前进很快就会灭亡。在这样一个变化万千的行业中,并不存在垄断。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