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晚,海口秀英区一商行老板进货购到130箱过期青岛啤酒(600600,股吧),无奈之下只能求助工商部门。4月7日,辖区秀英工商所将这1690瓶过期青岛啤酒暂扣,并对这批过期啤酒的来源做进一步调查。(4月8日南海网)
万幸,这130箱过期青岛啤酒没有流入市场,没有造成更大的社会问题,这显然得归功于商行店员出于良知.
在青岛啤酒业务员开出的利益面前,选择坚持将过期啤酒退换甚至追索赔偿,商行在直面青岛啤酒业务员、经销商时,果断选择向辖区工商求助的负责任之举,这是商行的诚信经营之策,确保民众食品安全之福。然而,杜绝过期食品,不能光靠经营者的道德良知,更不能靠偶然的媒体曝光。
某种程度上说,130箱过期青岛啤酒的流出,绝不只是一个个例。从近年来媒体曝光出来的涉假青岛啤酒被查,到现在的过期青岛啤酒的流出,这让消费者对青岛啤这一大众消费品的区域监管产生出N种猜想、联想:为何会出现假的或过期的青岛啤流向市场,其中蕴含着什么玄机?这会是单一的个案吗?背后是否会存在相关的利益链条等等,都值得反思。
130箱过期青岛啤酒的流出,其折射出食品监管存在“真空”,针对过期食品流通、二次销售等问题,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要不然,如此大批量的过期啤酒,何以能够流出到商行,若非商行店员向工商求助,并随之曝光青岛啤酒的丑行,恐怕这些过期啤酒早已经流进了消费者的肚子。
对此,消费者不禁要问,除了这130箱过期的青岛啤酒,在海南消费品市场,究竟还有没有过期的青岛啤酒已流入市场,还有多少过期的食品在架销售,或者通过更改生产日期、废物利用、回炉再造等方式继续销售?对此,监管部门必须透过青岛啤酒销售过期产品一事,举一反三积极改善监管措施,不仅要把住生产、销售关,食品过期后的回收处理环节同样不容忽视。
事实上,不让过期食品流入市场其实并不难。首先是要从经济处罚和法律追究上加大违法犯罪成本,让过期食品不敢露头,对青岛啤酒销售过期产品的行为,海口工商部门必须予以严惩。
其次是明确部门权责,加大监管力度,避免监管存在盲区。再次是要完善食品退出与销毁机制,即过期食品退出与销毁不再是食品生产、销售的任何一方,而是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来完成。
当然,除了监管部门积极作为外,仍需要经营者多一些道德良知,多一些对法律的敬畏,更需要消费者的积极参与,自觉抵制过期食品。而这,显然还需要职能部门发挥宣传和发动的功能,促使多方形成强大的监管合力。我们希望,过期食品不再成为笼罩在消费者头上的阴霾,我们的食品安全更加有保障。
关于 新闻
· [天天315]海口查获130箱过期青岛啤酒 已非首次· 青岛啤酒使用过期啤酒瓶 存在碎裂爆炸风险· 怀疑不法商家迫于压力 私自处理假冒青岛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