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上,吃好也是战斗力
出发前,“千岛湖”舰的冰库里,储备了供800人食用10个月的猪肉。其他食品在海外补给点可以临时补给,但猪肉在亚丁湾地区是补给不到的。还有我们中国人喜欢的一些特色食品调味品,在亚丁湾也是补给不到的,如腐乳、料酒、五香粉、豆瓣酱、火锅底料、酱菜、剁辣椒、醉泥螺、鸭脖子……
为调和众口,编队后勤部门已经把这些不一而足、五味杂陈的食品准备得相当充足。
能不能及时摄入补充新鲜、有营养的食品,直接关系护航人员的身体健康,食品保鲜无疑是远海保障的一个重大课题。起航前,“千岛湖”舰便请专家结合食品保存要求,重新调整了适合远海长时间贮存食品的空间结构,对臭氧发生器和加湿降湿设备进行了改装,并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了水果、蔬菜保鲜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仅如此,他们还协同后方供应站定点确立种植、采购点,对水果、蔬菜采摘时的日光强度、采摘前的含水量、包装品种类以及转送方式进行了具体指导和要求,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手段,使护航编队新鲜蔬菜的损耗率大为降低。
但即使如此,普通的绿叶蔬菜也难以保存半月以上。我们帮厨择菜时,往往抬出一筐青椒或豆角,把腐烂变黑的去掉之后,只能择出小小的一盆。望着原本质量上佳的蔬菜白白倒进大海,我们也只能望洋兴叹。每月一次的帮厨任务,是我们这些随舰人员最乐意去做的事。几个人抬着盛汤的大桶,端着盛菜的铁盘,来回穿梭于时而摇晃的餐厅和湿滑的伙房,虽忙碌却心情畅快,虽然择菜洗菜、刷碗洗盘子、打扫餐厅等是挺累人的事,但一想到自己的劳动可以给全舰人员带来口腹之足,大家都争着抢着去干活。帮厨的时候,是笑声歌声最响亮的时候。
海水点豆腐?
“千岛湖”舰救护所里有一张《护航膳食营养结构图》,随舰的海军某医院黄斌主任说:“这可以说是一份科技图谱,是由国内多家医院营养膳食专家制定的护航专用食谱,什么时候吃什么、护航各阶段补什么等,完全是按现代医学与日常营养学制定的。”护航以来,官兵的确没有因饮食结构而发生疾病。
在亚丁湾的所有护航编队中,只有中国护航编队的食品做起来最为繁琐,这是中国传统饮食决定的。其他国家的军舰饮食基本都是西餐做法,把储存的半成品烤一烤、热一热,再加上一些饮料,各人领一份,基本就解决了。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是以炒菜为主,每天餐桌上的菜90%是炒菜,制作的程序和岸上无异。
说起饮食的差异,还有一件趣事。编队在也门补给时,其中要补入800公斤鸡蛋,但在验货时却让后勤人员傻眼了,原来那里的鸡蛋都是打开后去掉蛋壳、呈液体状装成整桶的罐头鸡蛋。按我军要求,官兵每天早上要吃上一只煮鸡蛋,伙房班的战士本事再大,用这样的原材料也做不出煮鸡蛋来。后来只有费尽周折同他们商量换货。
每天早上4点40,伙房班的值班战士就要起来做早餐。发面、煮稀饭,5点20开始蒸包子馒头,待包子馒头进了笼屉,就动手开始炒菜了。菜是头天晚上切好的,要不然早上根本来不及。早餐喝的品种很多,有大米粥、八宝粥,还有牛奶、豆浆。主食安排是每周吃一次包子或花卷,平时主要是馒头。每天早上,待舰艇值班员通过广播宣布一天的作息时间时,丰盛的早餐已经做得差不多了,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餐厅宣告舰员们一天生活开始了。
印度洋的白天,烈日当空,热浪袭人。上午10点左右,炊事兵们就开始紧张忙碌地准备午餐了。尽管厨房内有两台大功率风扇不停地高速运转,但在热气的炙烤下,炊事兵们还是一个个汗流浃背。
伙房班每天还要为值班人员准备夜餐,有时是牛肉面,有时是米粥。有天晚上,我想去餐厅体验一下夜餐的味道。说白了,就是去沾沾值班人员的光。那天夜餐做的是皮蛋瘦肉粥,一进餐厅,就闻到一股浓浓的香味,两只大桶放在餐厅正中的桌子上,几个刚值完班的战士在那里边聊边吃。大米粥熬得稠稠的,瘦肉和皮蛋的块都切得很大。我盛上一碗,伴着糯香的大米味,夹起皮蛋和瘦肉放到嘴里,居然有一种特别舒服的咬劲,味道浓香绵长。转眼,一碗粥就下了肚。说实在的,我再也没有吃到过那么美味的皮蛋瘦肉粥。当时忘了问,不知那粥出自哪位厨师之手,也许是特殊的环境和条件所致吧,他不可能把食材切得有多精细。正是这无意为之,造就了可人的美食。国内的皮蛋瘦肉粥,用的都是小锅慢火,做得也很考究,但无论如何是吃不出亚丁湾那豪放劲头的。
舰艇海上航行,如果长时间吃不到新鲜蔬菜,人的体质会下降,容易诱发各种疾病。编队利用每次靠港休整补给,会及时补充一定数量的新鲜蔬菜。不仅如此,针对蔬菜不易储存保鲜的情况,上级还专门给每艘舰艇配发了豆芽机、豆浆机,使护航官兵能够在长达十个月的远海航行途中自己发豆芽、磨豆浆、做豆腐,改善饭菜质量。
伙房班班长李辉,是河南杞县人,他曾被评为“十佳护航尖兵”。为保证大家吃饱吃好,他刻苦钻研烹饪技术,认真研究制作豆浆、豆腐和豆芽菜等豆制品的方法,这些事在陆地上并不太难,但在海上却非易事。一开始,李辉也摸不着门径,慢慢地,他总结发豆芽关键是要控制好温度,还要用陈醋消毒,同时做好通风工作。做豆腐时石膏、内脂等添加剂必须适量、适时,放多了做出来的豆腐容易老,放少了又太嫩,放早了口感发涩,放晚了又会发酸。我曾问李辉,大家都说用海水点豆腐很有名,是真的否?李辉说,那都是大家瞎传的,海水点的豆腐事实上不如石膏点的豆腐。李辉烧的豆腐菜也很美味,有幸能吃上这位特级厨师烹调的家常豆腐、麻婆豆腐、豆腐汤等传统菜肴,我们也算是口福不浅。为让战友们吃得更健康,李辉带着兄弟们一起钻研营养学,结合护航任务特点创新菜式,照着菜谱变着花样帮战友调剂口味。亚丁湾上长期高温高湿,伙房班就每天熬制绿豆汤给大家消暑。
“海盗不理”包子
同志们一致反映,护航伙食保障总体是很给力的,每天都有不错的荤菜,就是素菜少。不说别的,看看第一次停靠亚丁时,编队后勤部门为官兵采购的6类副食品,就知道护航官兵的伙食如何:肉类有牛肉、牛排、羊肉、无骨鸡肉、带骨整鸡、鸡腿、牛肉肠、鸡肉肠,鱼虾类有大虾、石斑鱼、红鲷鱼、金枪鱼、墨鱼、海蟹、章鱼,蔬菜类有黄瓜、胡萝卜、西红杮、四季豆、尖辣椒、青椒、红椒、西葫芦、土豆、生菜、菠菜、卷心菜、红皮洋葱、大蒜头、南瓜、花菜、白萝卜、蒜苗、欧芹,水果干果类有西瓜、葡萄、苹果、桃子、杏、橙子、香蕉、木瓜、无核提子干、无花果干、葡萄干,饮料类有苹果汁、芒果汁、混合果汁、蜂蜜,另外还有一类是鸡蛋。单说采购的那种非洲大虾,味道就美极了,那大虾拿到北京估计要卖得挺贵。靠港补给的时候,舰员们也可以自己去超市买各种水果,我的好友熊贵帆总喜欢买上几箱埃及橙子,那橙子比我们重庆的橙子还甜,不服不行。
过节了,舰上给官兵发放了小吃,可谓品类繁多:杏仁、核桃、花生、开心果、山楂片、各式瓜子、香蕉片、青豆、乌梅、各式饼干、巧克力,还有各种水果,饮料有牛奶、橙汁等,营养品有21金维他,另外还有啤酒和红酒。
亚丁湾上,包包子也成了一件乐事。一听到广播里包包子的通知,大家就迅速集合到士兵餐厅。操弄枪炮和机械设备的那一双双手,竟然能包出18道褶来。大家还给包子起了名字,有的比照“狗不理”包子叫起了“海盗不理”包子,希望海盗不再袭扰过往商船,还有的干脆就叫“亚丁湾”包子,透着十足的豪迈。
一天,我在特战队员舱室聊天,来自湖南的战士苏红杨送我一小瓶剁青椒。好长时间不见这美味了。打开瓶盖,一股浓浓的辣香味就扑鼻而来。用小匙取一点放进嘴里,丝丝咸辣悠长的味道顿时溢满整个身体,用牙轻轻咀嚼,湖南剁椒特有的爽脆感令人欲罢不能。这等美味,在亚丁湾是多么难得呀。苏红杨说,这是他珍藏的最后一瓶。用这样的剁椒做鱼,味道极为鲜美。守着偌大的海洋,鲜美的鱼自然会有的。
舰艇漂泊的时候,经指挥员批准,舰员们可以钓钓鱼。
“千岛湖”舰有一名随舰军医徐良志,他业余时间除了喜欢把拍到的视频用软件编辑成短片外,另一个爱好就是钓鱼。他说,每当钓起一条鱼,自己就有一分成就感,远航带来的压力也就释放了。有个早晨,我们刚起床,见徐军医已钓回了满满一桶鱼。我还曾亲眼看到一条一尺多长的剥皮鱼被他钓上来时,鱼钩不是在那鱼的嘴里,而是钩在了鱼的肚子上。让人忍俊不禁。
亚丁湾鱼类资源丰富,同志们钓上来的鱼也是五花八门。除了海龟和海豚,其他的鱼好像大家都能想办法把它们弄到甲板上来。偶尔还能钓到蓝鳍的金枪鱼,据说十分名贵。亚丁湾的鱼很傻,有的不用饵都咬钩。钓鲨鱼的时候,食指粗的鱼钩常常被鲨鱼用牙齿像切西瓜一样切出一个断面。在亚丁湾,同志们吃得最多的是鱿鱼,因为鱿鱼喜欢光亮,晚上用大灯照耀水面,将一种特殊的发光的钓钩甩下去,鱿鱼们就会争先恐后往钩上撞,有时一晚上就能钓上百斤。
钓上来的鱼,大家都会交到伙房班去,由伙房班负责烹制这些各式各样的鲜鱼。将一袋重庆火锅底料加入葱姜蒜炒香后,加水和黄酒,再放入收拾干净的鲜鱼,一刻钟后,一锅绝美的亚丁湾鱼鲜就出锅了。那味道,绝对让人垂涎三尺。战士们偶尔还会钓到小虎鲨,伙房班通常会做成鲨鱼羹给大家伙加加餐,那样做成的鲨鱼肉很白很细腻,入口即化,一个字:靓。
舌尖上的亚丁湾,是海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时间的味道,也是远航的味道,战斗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护航的日子里和家国、故乡、亲人、思念、奉献等朴素的情感和伟大的境界糅合在一起,虽然少了一些家乡那青翠欲滴的扑鼻之气,却在穿行波涛的战士齿间,留下了回味无穷的滋味。
摘自《在那遥远的亚丁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