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困于写论文中的一只
有人说,看见处于写论文阶段的学生,总想起“落九枝花”的比喻。“落九枝花”的说法源自闽南语俗谚“生一个子,落九枝花”,原意是说,女人生一个孩子,将大量损耗她的青春精力,而写一篇论文,其苦楚虽不能与分娩相比,也足以让多数青年才俊为之煞费苦心。
常常听见身边聪明又勤奋的同学叹息,道“发现自己真的不适合走学术的路”,苦苦阅读,绞尽脑汁,榨干了所有的阅读量,换来的结果却只恍若恒河之中一粒沙。确实,有些论文写作过程风景秀丽、有些则荆棘满地;有时脑里想写的字句像杯子溢满啤酒泡沫一样来不及接住,有些论文则从前言开始就一路NG到底。
很遗憾,刚刚才看到毕恒达的这本《论文写作枕边书》,倘若早一点发现,或许会使写论文的过程更快乐些。但这并不能阻挡我在阅读这本书时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难忘的论文写作蒙太奇。
写论文的时候,我的桌面植物总是生长得异常好,面膜和咖啡总是消耗得很快,桌子总是异常干净整洁。这被作者称为一种“仪式化”,毕恒达对写作仪式的建议包括净空写作的时间与空间,比如关手机、杀掉电脑游戏这些展现壮士断腕决心的步骤,而他自己则经常把“刷马桶”当做写作的例行公事。
书中还反复强调“有趣”的重要性,即选择一个你酷爱的题目,这股热情才能伴随着你一直走下去。而这个过程本身,已经对私人阅读的深度和方向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请想象你热爱的事物在多大程度上塑造着你。
最值得一提的还是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阅读模式。研究者准备开始写论文的时候,常常觉得他人的研究成果不过尔尔,同时觉得自己天纵英才,必将写出瞩目佳作。然而开始动笔写作之后,发现自己以往的阅读积累太少,已经来不及修改题目,便开始思考从来不曾思考过的问题,例如“我活着是要干吗?”
而上面提到的这种症候群接下来的做法通常都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资料。从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到各种书籍、统计资料,乃至书籍后面的索引页、参考书目和版权页里的主题都不放过。这种阅读方式简直是“滚雪球般的一扫而光”。有意思的是,往往用于写论文时需读的专业书目是较为固定的。曾经在课堂上,尽管未经过验证,但一位法学的老师开出了一个长长的书单,并言:“读完此书单,你就相当于一个法理学博士了。”另一位新闻学的教授也明确指定过一本专业书籍,据说写论文时所有需要用到的本专业理论都可以在那本书上找得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任何“闲书”都不在榜单之列,阅读空间被学术书籍完全霸占,以至于在论文完成后的初期,思维模式仍会受到论文主题的影响,甚至会在一段时间内对阅读产生极度的反感。无论如何,一段写作论文的经历,或多或少的改变着私人阅读。
“论文枕边书”是这本书的副标题,它的正标题其实是“教授为什么没告诉我”。没错,没有人告诉过我写论文的过程竟然如此坎坷,但我也从来不知道写一篇论文却可以让生命变得如此宽容,甚至完成一种自我的成长。为了弄清楚一个词汇的真实意义,会在多大程度上逾越语言和地域的限制,去找到这个词汇最初的形态;而为了理解一种状态和模式,又会在多大程度上剥离假象,像一个孩童,手舞足蹈地表演。
正如一位博主所言,这不只是一次和自己的战斗,这更是一种目标奇异的爱。更多的时候,我们研究他人和世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