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昆明市嵩明县与燕京啤酒签订正式投资协议,在双方合力下,仅用了8 个月,在云南生产的第一瓶燕京啤酒诞生了,一度创造了当年投资,当年建成,当年投产见效的“速度神话”。如今,食品饮料产业集群在这里渐成气候。
燕京啤酒(昆明)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生洪谈起入园故事,无不感概,当时县委负责人指着荒地说,“这就是你们的厂房了,占地342 亩。”张生洪一看就笑了,这不, 在光秃秃地方要火速建成一个现代化的生产基地,谈何容易,但仅用了8 个月,梦想成真了。
回顾当时,嵩明县委、县政府领导很难记清,从说服燕京啤酒来嵩明投资投产,再到项目上马,当了多少次“说客”,跑了多少部门和项目现场。他们只记得,“燕京速度” 作为“嵩明速度”的一个缩影,已经成为嵩明县招商引资的重要品牌之一,无人不知“燕京速度”。
【发展困难】
在企业的发展壮大中,嵩明县的经济数据也随之增长,企业和当地政府进入双赢的良性循环中。但双赢的背后,企业也有话对政府说。
难题一:企业员工理发都要跑市区
燕京啤酒(昆明)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生洪说,当时企业才建起来时,特意请来了200 多位专业人才,但是留下来的很少。
园区配套设施欠缺,员工们理发都得跑到市区去,住宿条件也不能满足职工需要等原因,让一些员工离开企业。目前,用人大多立足本土,由企业培养后再启用。
难题二:配套企业和物流亟需再完善
企业方谈到杨林工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后,希望园区增加配套设施,改善物流环境。但对于园区这两年的变化,企业还是给予了中肯的评价:基础设施建设比刚来时好多了,但是,步子可以更快一些。
张生洪谈到,一瓶啤酒除酒外,还需要瓶子、商标和包装纸盒,但是在园区和周边特别缺乏玻璃厂等配套企业,使得瓶子只能从楚雄运过来,酒成品要送入市场,周边缺乏物流,只能通过昆明的物流公司运输,光是空车从昆明过来园区,就要付费200元的空驶费。以一件酒(12瓶)拉到昆明为例,一件酒的成本就要多增加1块钱的运费。运费多少和运输距离成正比,一年下来光是运输费都是一大笔。
【解决方案】建设中央商务区引进配套企业
企业员工面临的生活不便,县里都知道,政府职能就是要从管理转变为服务,为企业和员工服务。
据了解,在杨林工业园区内,将投资一个24 亿元的中央商务区城市综合体,一期今年4 月开工,明年3 月交付使用,其目的是解决园区职工生产、生活和服务配套问题。
而在物流方面和引进配套企业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