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中国经济金融改革的顶层设计

2013-02-04 15:572200

  2012年11月17~18日,国际金融论坛(IFF)2012全球年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就若干经济热点和重点问题展开了主旨发言和讨论,其观点具有高度的战略性和多元性。本刊将陆续向读者介绍该论坛的重点内容,帮助读者打开思路,拓宽视野。

  ——国际金融论坛(IFF)与会专家对“顶层设计”的认识

  ■  王元龙

  如何理解“顶层设计”

  戴相龙(IFF常务副理事长、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顶层设计是系统工程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一项工程在整体理念层面的一种系统实际,这个系统实际要求有系统性、战略性。对于顶层设计,重点要探讨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在经济体系运行机制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如何解决体制改革。

  张礼卿(IFF学术委员、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顶层设计在具体的层面上可包括改革顺序和改革重点、相关战略安排、相关政策配套等内容。在进行顶层设计的同时,也要继续重视底层创新,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底层创新与试点有关系,可以认为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经验是试点。

  吴敬琏(IFF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顶层设计到底往下走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经济,这个问题实际上已达成了共识。十八大报告作出了决定,这就是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要进行各个方面的体制改革,能够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有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也需要各方面参与讨论,只有解决了大的原则问题,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才能做出来。

  对“顶层设计”本质的认识

  一是顶层设计就是中国道路。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顶层设计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王元龙(IFF 学术委员、副秘书长、中国银行原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实际上顶层设计就是中国道路,就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在20 世纪90 年代有激烈的讨论,焦点是计划和市场问题,最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 年11 月14 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称《决定》)就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决定》对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再一次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吴敬琏:顶层设计问题或者说改革目标问题已经解决了,下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要为各个方面的改革设计出方案来,而且要确定各方面改革的时间进度和它们之间的配套关系,设计出总体规划,然后根据这个总体规划进一步的推进改革。

  二是顶层设计属于战略的范畴。

  王元龙:从战略的角度来看,顶层设计主要包括总体规划、总体方案等。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涵盖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各个方面。但其发布已有20 年,国内外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使得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总体方案,需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进行战略的动态调整,某些方面可能需要重新设计、需要进一步细化。特别是一些改革已经到了攻坚阶段,要站在新的高度,用新的思路去攻坚。例如,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要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的确是一个难题。显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都是硬仗,为此就必须对总体规划、总体方案进行周密设计、精心安排。

  三是顶层设计能够帮助消除制度扭曲。

  林毅夫(世界银行[微博]前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30 多年的改革过后,中国经济的制度扭曲还未彻底消除,主要表现有:(1)金融扭曲。金融机构高度集中,能够得到资金支持的都是大企业,特别是大型国企。国企或者富人拥有的企业获得的资金,实际上是一种补贴。(2)资源税费极端低价。把国家财富转移到少数能够拿到开发权的国有矿产企业、合资企业,或者民营企业,是造成收入分配不均等的重要原因。(3)资本密集的大型产业。过去不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现在已经符合比较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应该继续享受补贴。因此,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把原来的制度扭曲消除掉,这种制度扭曲的消除需要顶层设计。

  对“顶层设计”的形势判断

  郑必坚(IFF国际顾问委员会共同主席、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首先要以“两重性”认识中国与世界。十八大报告说明,今后十年中国将从量和质两方面(尤其是从质的方面)开始以发展中国人民的生产力为中心,五大方面建设并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崭新历史阶段。由于中国与世界已更大地发展,情况也更加复杂。因此,要以“两重性”的观点观察中国与世界。“两重性”有两种情况。一是互为补充的“两重性”。未来十年或更长时间,中国将面对“双重使命”,既要通过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和促进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改革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又要促进社会公正、走共同富裕道路。这里的特殊复杂性就在于,解放生产力、激发社会活力和效率,包括极大地鼓励创新和鼓励创业,这同促进社会公正、走共同富裕道路, 二者在长远发展上是统一的,但在一定阶段又可能不尽一致甚至发生某些矛盾。这就要求在尽可能妥善处理当前问题的同时,把人们引导到理解问题的“两重性”和过程的长期性上来,做到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全面安排,而不要企图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并且避免发生这样那样的片面性。

  二是相互矛盾又可以相互转化的“两重性”。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这实质上就是一种互相矛盾又可以相互转化的“两重性”关系。在看到“机遇前所未有”的同时,不能不估量到“挑战也前所未有”。与此同时,又看到挑战和机遇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对未来十年世界大势的基本判断,有十大方面值得关注。即各国间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相互合作和竞争的大国关系,发展中大国整体和平崛起,世界社会生产力结构大变革,全球治理问题亟待解决,各大国经济发展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动,战争危险依然存在,长时期处在主权国家阶段,把握“利益汇合点”与“利益共同体”,中国和平崛起发展不可动摇。

  纵观天下大势,无论对中国还是对世界,仍然存在机遇和挑战相交织而机遇大于挑战的根本走向。

  中国能否在今后十年抓住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关键取决于自身在世界和国内发生新的大变动形势下的认识和作为。

  根据中国的成功实践经验,可提出一个观点:估量战略机遇期,要从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出发,但同时又应当充分估计到,一个将持续影响世界大势的愈益重大的变量就是中国本身的发展。在深刻影响国际经济、政治战略格局之此长彼消、此升彼降方面,中国的分量在加重,并且会越来越重。在21 世纪第二个十年或更长时间里,尽管来自国际国内的压力挑战层出不穷,尽管中国面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依然众多,但是中国在发展、中国在大发展、中国还将持续大发展这一条,本身就是世界大势中的一个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而这又必将成为我们在21 世纪第二个十年以至更长时间内,获得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根本立足点。

  毫无疑问,中国的“顶层设计”若要成功,需认真思考上述问题并有正确作为。 □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