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南华县山区农村,到处是一派菜绿果熟、特色农业快速发展的生机勃勃景象。近年来,南华县山区群众靠山吃山谋发展,并且越吃越有滋有味。
“去年全县洋芋种植面积达6万亩,实现产值1.02亿元;萝卜种植4.5万亩,实现产值6300万元;啤酒大麦种植3.5万亩,实现产值2300万元;茶叶、蚕桑等产业产值也同步增长,全县农业产值预计达9.05亿元,同比增长18.9%;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预计达22.92亿元,增27.05%;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增长28.9%,达5450元。”南华县农业局局长周发光如数家珍。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南华县不断加快以龙川和沙桥镇为主的粮油主产区、以天申堂和五街镇为主的特色产业区、以山区乡镇为主的立体示范区建设,打造名优农产品品牌,洋芋、萝卜、茶叶、优质稻、啤酒大麦等为重点的农产品基地初步形成。
云南省质监局、省农业厅为南华萝卜、马铃薯、白芸豆3个名特优产品颁发了无公害证书,使这些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有了质量保证。早洋芋远销广东、广西、湖南、四川等地,优良的品质很受客商的欢迎,萝卜还远销到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依托野生山菜,南华县内一批有名的餐饮企业迅速崛起,10家餐厅被省烹饪协会指定为“中国南华野生菌美食县指定接待餐厅”、9户餐饮企业被冠名“云南餐饮名店”、9个菜品45道菜入选“云南名菜”,特色饮食从南华小镇逐渐走向楚雄、昆明、北京等大市场。以山菜为主原料制作的“沙桥三绝”菜系,民国初年李根源西行时曾赋诗赞誉:“沙桥古驿乱石崦、小憩征车打午尖”,“嫩煮鱼羹餐豆饭、香生谗口梦回甜”。
尽管已经进入了水冷草枯的冬季,可我们在南华县城往南延伸的宽阔土地上,见识了坡连坡、箐连箐的绿色孕育,更主要的是农民从绿色中得到了丰硕的收获。
县里一位干部告诉我们,几年前当地农民过年拜访亲戚,没有什么像样的礼物拿着去,现在家乡的农民富裕了,出手就是500元、1000元,还说“很不好意思”!
南华县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县的核桃基地面积达94.2万亩,今年的产量6200多吨,产值1.94亿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900元。
以山聚财聚出富裕生活
冬至节令前后,绿树婆娑的南华县沙桥镇天申堂一带,水生生、肥嘟嘟的白萝卜成熟了,农民们将上好的生态萝卜制成条,晾晒在支架上自然风干。
目前,南华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松茸交易市场及野生菌交易集散中心,野生菌产业正迈上大资源、大产业的发展轨道,全县超过70%的农户从野生菌交易中获得丰厚的现金收入,主产区农户的野生菌收入占家庭收入的30%至70%,最高的达80%,个体承包育菌户最高年收入可达到12万多元。
以“野生菌王国”建设为突破,南华县加强与科研单位的联系合作,研究、推广野生食用菌人工保育促繁技术,定期、持续地举办松茸等野生食用菌保育、采摘、保存、运输等技术培训,提高农户的科学经营管理水平。积极引导松茸产区群众采用竹笼、纱布或其他覆盖方法进行保护,减少鸟类、病虫害对野生菌造成的损失。通过有效保护、规范采集、科学保育,野生菌亩产量由1998年的0.28至2.1公斤,提高到现在的年均亩产3.9公斤。在加强基地建设的同时,南华县制定并认真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和措施,为企业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使野生菌加工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壮大,企业数量、产值由1998年的2户、加工业产值5000多万元提高到现在的14户、加工业产值2.48亿元,加工产品种类由过去单一的干片、保鲜产品类增多到油制品、甜品等多类品种的开发。
今年,南华县有125万亩野生菌基地实行承包管护和开发,走出了一条以天保工程为依托,封山护林与封山育菌相结合的产业发展道路。在每年野生食用菌生产季节,全县有近10万人参与野生食用菌的管理、采集、出售活动,是除烤烟、农作物生产活动外投入人员最多的一项产业,林业收入已成为天保工程区群众的重要经济来源,以野生菌为主的非木质林产业,已成为南华经济振兴,农民增收不可替代的重要产业,成为地方创汇和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民强县的重要支撑。
2007年8月,南华县被第五届世界菌根食用菌大会授予“野生菌王国”称号。去年全县山菌交易量达5770吨,交易额3.27亿元,农民人均靠野生菌收入103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