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篇有关一个刚毕业的小伙在一次朋友聚会中混喝了白酒、啤酒、洋酒三种酒,最终导致酒精中毒,不治身亡的消息在网上广泛流传。“混酒不能喝,喝了容易醉”的说法再次被人们提及。喝混酒是否真的更容易醉?
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混酒易醉,关键不在混,而在于喝酒者所喝的量,当饮酒量超过身体所能承受的极限,自然就伤身甚至导致酒精中毒。
[事件]
小伙醉死,混酒担恶名
日前,微博上一则旧闻被重新炒热。说是南京有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小伙子参加朋友聚会,喝了白酒和啤酒,聚会结束后,又和同事一起到酒吧喝洋酒。三种酒喝得都不少。结果,小伙子回家睡下直到第二天中午都没能醒来。家人把他送到医院的时候,小伙子已经是重度酒精中毒,并且引起多脏器衰竭,脑死亡。在之后的一个月内,医护人员全力抢救,都没能把小伙子救回来。
虽然报道里医生分析“重度酒精中毒可以导致呼吸麻痹、呼吸骤停,这也是醉酒后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但大量微博在转发这条消息时却将矛头直指“混酒”,一些微博甚至使用了《南京一小伙三种酒轮流喝致死亡》这样夺人眼球的标题,并提出“切忌多种酒轮流喝”的忠告。
一个常将白酒、啤酒、红酒混着喝的市民张先生表示,从他自己饮酒的经验来看,这样混着喝似乎醉得快一些,醉后感觉更难受。不少网友和市民在接受采访时都表示,他们相信坊间流传的“混酒易醉,更伤身”说法有道理。
[释疑]
没到量,怎么混都不醉
混酒真的比纯粹的红酒或者白酒更容易致人醉酒?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顾中一这样分析酒精在人体里的旅程酒肉穿肠过,一杯酒下肚,酒精慢慢地经胃壁或小肠吸收进入血。其中80%被小肠吸收,20%经由胃吸收。“但造成醉酒的要素只有一个摄入酒精的总量。当酒精总量超过了个体所能承受的极限,饮酒者便会出现醉酒现象。只要把酒精摄入总量控制在个体可承受范围内,那么无论怎么混酒喝,都不会醉。”
到了量,混喝加速醉
不过,喝混酒容易醉也并非一点儿道理也没有。当饮酒者的酒精摄入量超过其身体承受的极限时,喝混酒可能会加速醉的速度。
顾中一透露:“身体对酒精的吸收速度越快,人醉得就越快。就吸收速度而言,高度酒比低度酒更快。同时,碳酸饮料和气泡酒中的二氧化碳能使胃部迅速膨胀,增加胃吸收酒精的面积;且二氧化碳还能促进酒精进入小肠的速度,增加酒精在小肠中的吸收。如果白酒、啤酒混着喝,白酒中高浓度的酒精和啤酒中的碳酸加起来能迅速将人放倒。同理还有红酒加雪碧这种喝法。”
喝醋解酒,“越帮越忙”
就像坊间盛传“喝混酒容易醉”一样,各种稀奇古怪的解酒秘方最近也被传得有模有样。这其中流传甚广的主要有浓茶解酒法、喝醋解酒法以及汽水解酒法。
顾中一表示,事实上这几种解酒法都没什么大用,有些对健康甚至有危害。比如,喝醋解酒法就相当不靠谱,饮酒后大量喝醋,不仅会加重对胃肠黏膜的刺激,更易诱发胃、十二指肠溃疡或急性胰腺炎等病症。至于喝汽水,根本就是加速酒精的吸收,越帮越忙。“醉了之后,只有等酒精分解和排出体外后,醉意才会消失。酒精的分解跟人体内一些酶的活性和数量有关,这个是每个人天生的。”顾中一认为,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很好的解酒良方,酒醉之后的一些建议饮食也仅能达到缓解酒醉后身体的不适症状而已,对解酒本身没有多大帮助。比如,他建议酒后多食用西兰花和番茄,可以缓解肝脏的负担;没有痛风病患的人,酒后喝点蜂蜜,可减轻头疼症状。
餐前吃燕麦牛奶醉得慢
顾中一认为,与其喝醉找解酒良方,不如喝酒时管住嘴巴,控制好酒精摄入总量。他告诉记者,实在要喝,最好喝酒前做一些准备工作,让自己醉得慢一点。
比如,喝酒之前先吃点燕麦牛奶,这样可以在胃壁形成一层食物保护膜,阻隔酒精与胃壁的直接接触,延缓酒精的吸收速度。
每个成年人每天饮酒总量是否有标准?顾中一透露世卫组织根据调查制定了一个每天饮酒限度:男性每天摄入酒精量不超过20克,女性不超过10克。根据这个标准,折算下来,也就是男性每天饮酒(白酒)一两到二两,女性是半两到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