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世贸组织预判,2012年全球贸易量大概只增长2.5%或更低,在此背景下,中国外贸实现了6.2%的增长。
【中国经营网综合报道】针对高盛等外资银行对中国去年12月外贸数据的质疑,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昨日回应称,“月度数据出现波动是正常的。”沈丹阳分析表示,相邻月份出现过超过10个百分点以上的明显波动,在去年12月之前已出现过两次,出现这样明显的波动,是因为去年外贸环境比较严峻,受到了外需、国内因素、企业心理因素及节假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据数据显示,2012年12月,我国进出口总值为3668.41亿美元,同比增长10.2%。其中,出口1992.3亿美元,同比增长14.1%;进口1676.11亿美元,同比增长6.0%;贸易顺差316.18亿美元。2012年全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38667.6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出口20489.35亿美元,增长7.9%;进口18178.26亿美元,增长4.3%;贸易顺差2311.09亿美元。
基于此,有分析指出,12月进口、出口增速,以及贸易顺差均要好于市场以及我们的预期外需的超预期有利于进一步明确经济回升势头。但总体来说,2012年全年进口增速符合我们预期,出口增速略好于我们的预期。
但瑞银集团认为出口数据的增长和贸易伙伴的货物进出口不相符,高盛和瑞穗证券亚洲公司则指出,出口数据与制造业指数的海外订单数据相背离。外界担心,质量有问题却无法辨明的数据将误导政府做出错误的规划,企业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对此,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月度数据出现波动是正常的。“这个现象在去年12月份之前已经出现过两次,在相邻的月份,两个月之内出现过超过10个百分点以上的明显波动。”原因一方面是,去年整个外贸环境严峻,同时受节假日等因素影响。
另一方面,12月份外贸企业加快了出口进度,“到12月31日,2012年第四季度的免收法定检验检疫费的优惠措施停止执行,今年1月1日开始执行新的收费标准,所以企业为了充分利用这个优惠措施,要抢出运。早几天跟晚几天是不一样的。”
按世贸组织预判,2012年全球贸易量大概只增长2.5%或更低,在此背景下,中国外贸实现了6.2%的增长。
同时,沈丹阳分析称,出现如此明显的波动,主要是受去年整体外贸环境严峻,外需、国内因素、企业心理等多种因素变化影响,不能仅因为出现波动就怀疑数据造假。沈丹阳表示,商务部还在就其他因素进行分析,相信对于12月的数据,这些分析是站得住脚的。
据了解,2012年,我国进出口总值38667.6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6.2%——这一数字,与2012年初10%的预期目标低了3.8个百分点。对此,沈丹阳坦言,2012年的世界经济形势低迷振荡,欧债危机进一步恶化,以及其他一些复杂因素,使中国外需的低迷程度加剧,有点超出预期。
而事实上,按世贸组织预判,2012年全球贸易量大概只增长2.5%或更低,在此背景下,中国外贸实现了6.2%的增长。在沈丹阳看来,这样的增速“非常来之不易”。
值得玩味的是,外贸大幅上升,集装箱量增速却在下降,尤其外贸箱量下降迅速,令人不解。据申银万国[微博]证券公司今年1月发布的报告显示,12月中国八大港口箱量增速季节性下滑至4.8%。12月份八大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016.9万TEU,箱量增速季节性下滑至4.8%,不如11月份的6.6%;完成外贸集装箱吞吐量798.2万TEU,箱量增速下滑至4.6%,不如11月份的8.7%。
华北、华东和华南三大区域箱量增速季节性下滑,其中华南区域性下滑最为明显,看样子广交会确实能够提供预期——去年秋季广交会比春交会,出口订单继续下滑9%以上。12月份华北、华东和华南箱量分别同比增长11.2%、5.1%和0.1%,增速收窄;华南地区箱量同比仅增长1.2%,增速较11月份的11.5%大幅下滑。整体增速自11月份的1.9%降至0.1%。
瑞银汪涛则指出中国大陆向台湾和韩国出口数据的增长与这些经济体报告的自中国大陆的进口数据存在“显著差异”,而历史上看这些数据吻合度非常高。电子元器件、机床进口是中国经济回暖的先行指标之一,这两项的进口增速同样无法印证加速回暖的预期。更不必提,人民币叠创新高,不利于中国出口企业。(编辑:姜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