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环球企业家》专稿:中天城投资本双簧戏

2013-01-09 15:373230

(本文由《环球企业家》 杂志授权转载,路透对其内容不负责任。)

以虚假消息拉升股价,进而质押融资成为屡试不爽的把戏

《环球企业家》记者 李冬洁

这一次,中天城投可能有点失望。在11月29日、30日大股东金世旗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连续两日增持后,开盘的第一个交易日中天城投以跌盘报收,一改过去两次大股东增持后股价狂奔的惯例。

这是一个“神奇”的上市公司,除了大股东金世旗不时抛出增持方案之外,各种概念频频燃烧着投资者,从2010年到现在,先后有土地一级开发、煤矿、锰矿、电池、文化产业、保障房概念面世,最新的热点则是页岩气概念。在每一次祭出新概念之后,都是一轮疯狂的市场炒作。

然而,一波又一波的炒作掩盖不了中天城投业绩步步下滑的态势。公告显示,2012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总计21.1亿元,净利仅为3.84亿元,其中85%的部分还来自于政府补贴的3.28亿元。

在如此惨淡业绩的情况下,此次大股东携手管理层增持股份颇为蹊跷,再结合过去的概念炒作套路,深入探究得知,这是一个典型的资金饥渴症公司的资本游戏。

终极目的

中天城投着实可以被称为“概念炒作大家”。

2010年,中天城投以置换三联乳业的乌当奶牛场基地进行旅游开发的公告,杀入旅游概念。如今两年多过去,公司刚取得土地使用证,仍未贡献利润;同年,公告遵义小金沟锰矿探矿权已转让过户,涉入了稀土概念,但这一行为其实在2008年就已发生。2011年,公告签定了小金沟锰矿合作开发协议,介入涉矿概念,如今称仍未取得探矿权;同年,以签订安居工程框架协议介入保障房概念,当前仅少量投入;同年,涉入煤炭、矿区资源整合并购领域,现在公司称“还未传递到并购环节”。

今年高调介入火热的页岩气领域,结果是第一轮竞标失败。

在每一轮炒作后面,投资者看到的几乎都是公司迟滞的执行力,但有一样却效率极高,那就是融资。在公司大多数概念炒作之后,都是行动力极强的大股东股权质押融资,这似乎已经成为中天城投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股价越高,股权质押获得的资金也越多,中天城投很善于制造概念,进而利用炒高的股价来融资。”一家投资过中天城投的公募基金经理透露。

从2010年以来,中天城投的资金链一直都处于紧张状态,负债率奇高,到今年三季度末净负债率达到了290%。

风格激进是一些机构对中天城投的判断。中天城投的一位中层透露,公司依靠股东的优势,一般拿地较便宜,于是很快就质押出去贷款,然后再买地或者投资其他领域,资金周转率非常高。

根据申银万国测算的数据,中天城投计划2012年实现新开工403万平方米,竣工152万平方米,分别较2011年实际完成量增长132%和24%,另外还参与了多项政府合作项目,如去年9月,中天城投与政府签订了BT模式建设贵阳市规划展览馆及参与筑城广场项目等合作改造议案,现已陆续需要投入资金,总投资额高达13亿元。

“实际上,在一些策略的制定和执行上公司很被动,有些时候是被牵着鼻子走,大股东也没办法,这和公司的股东背景密有关。”前述公募基金经理表示,“在2009年前后,公司进入业绩释放期,吸引来了众多公私募基金,进来后逐渐发现了很多问题,像管理层被股东干预,管理很不透明,摊子铺得过大等等。”

谁的中天城投?

和大多数上世纪90年代上市的公司一样,中天城投也历经了一番股东变换的起伏跌宕。

中天城投的前身为国有企业,1994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简称“黔中天”。 1999年,第一大股东贵阳市政府将所持大部股份转让给世纪兴业投资有限公司,其实际控制人为身份颇为神秘的刘志远,从此公司性质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转为民营相对控股上市公司。然而刘志远并不重视主业,经常将开发的楼盘用于银行贷款抵押,资金则用在二级市场腾挪上。2006年,世纪中天面临退市风险,戴上了S*ST的帽子。2007年,金世旗国际控股董事长罗玉平买壳成功,成为公司的控股股东。2008年,公司改名为中天城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