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南网-福建日报12月11日报道(记者 吴旭涛)
侨批,是侨乡所特有的珍贵历史产物,它是清代以来海外侨胞寄给国内亲人的书信与汇款凭据的合称,是一种“银信合一”的家书。“批”是福建方言对书信的称呼,“侨批”因此得名。福建是我国著名的侨乡,侨批曾一度兴盛。
近日从我省档案部门传来消息,由闽粤两省联合申报的“侨批档案”已经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成为我省首个进入名录的项目。当前我省正与广东档案部门密切合作,冲刺2013年即将评审的《世界记忆名录》。

寻回那段“世界记忆”
自古以来,闽人就有“漂洋过海,过藩谋生”的传统。明清以后,福建有大批居民移居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侨批,便成为华侨和亲人联络感情的纽带。
“世界历史上的移民潮有好几次,寄钱回乡的情况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但是如侨批这样在寄钱的同时又写了饱含感情的家书,记录了侨居国政治、经济、文化情况的信物,则非常少有。这对研究移民潮的规律、动向以及社会结构变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提起侨批的研究价值,省档案馆副馆长、研究馆员林真如是说。
相比广东侨批,福建侨批大多数都来往于东南亚,而广东侨批除了有来往于东南亚地区,还有一部分来自加拿大、美国等地。在构成上,我省侨批具有形成内容丰富,系统性、完整性较好等特点。从时间上来看,福建侨批产生于19世纪前半叶至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清朝、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几个历史时期,比较系统完整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演进和经济的发展;从空间上来看,地点除涉及福建泉州、厦门、福州等几十个市县外,更有侨民侨居所在地,包括东南亚的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在内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承载着当时的原乡和客居两地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层面的真实记录。
“从2008年开始,我省就启动了侨批的"申遗"工作,成立申报领导小组,并组织全省性的侨批档案摸底调查,侨批的搜集、研究、保护、数字化等工作也同步展开。”林真说,“2010年2月,侨批档案入选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今年5月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至今,我省已搜集到侨批实物与电子件3万余件。”

一封侨批,一段乡情
一封封泛黄的侨批,记载了海外侨胞的奋斗史,诉说了异国游子的思乡情,也见证了侨乡社会的历史变迁,更是福建华侨“爱国爱乡”精神的体现。
5日,当记者来到泉州市档案馆,专家和工作人员们正在研究刚搜集到的侨批,并津津乐道关于它们背后的故事。
“侨批反映了福建华侨的孝悌观念,表现了他们爱国爱乡、诚实守信、重视教育的传统。许多侨批还体现了中国的书画艺术。”泉州华侨历史学会副秘书长刘伯孳如是说。
在侨批中,我们能看到华侨身在异域打拼奋斗的艰辛。如菲律宾华侨施能杞在一封家书中写道:“白金行初创,资金短绌……三餐饭粥自炊,十余口伙食全月不过二十余元。”
虽在外工作辛苦,华侨们却心系家园,有机会就寄信“搭钱”、寄“番银”,赡养家人,甚至有一块钱也要掰成两半,一半寄回家中供作家费。更有华侨为捐资助学,支援家乡建设。泉州市档案馆珍藏着一封由菲律宾的黄开銌寄给漳州角美锦宅黄开物的侨批,上面写道:“兹付去银贰元,并锦宅学校特别捐项431元,折彬银叁佰五拾玖元七角,而月捐之款,容候银水稍降时即汇去。”刘伯孳解释道:“侨批的内信中提到全名为"锦宅华侨公立小学校",是菲律宾华侨黄开物发起在其家乡锦宅(今漳州角美锦宅村)兴办的,由其族亲在马尼拉组成校董会筹集办学经费。”
“诚实信用”是海外华侨事业成功的基础。在一封由安南(今越南)寄到鼓浪屿的侨批中写道:“安南堤岸,成春信局,专分大银,工资定免,匆听求取,受情给供,与敝无涉。”刘伯孳分析道:"专分大银"是指该信局所分给客户的银子全为大银,不夹杂碎银,当时大银和碎银在成色上的差别而导致价差。信局若能"专分大银"一方面维护了客户的利益,同时也巩固了信局的信用。该戳中的"工资定免,匆听求取,受情给供,与敝无涉"是指客户在寄款项的时候已经交付了手续费,批脚的工资由信局支付,客户在收侨批和款项的时候不用另外支付给批脚工资。大部分信局在经营中非常重视诚实信用的文化传统,并成为经营者的社会信用资本。”
此外,在华侨施能杞家书中,还有这样一段文字:“亦假岷《公理报》、由无线电广告鼓吹,并由本埠各电影院广告宣传……”说的是,施能杞在借助《公理报》、无线电广告、电影院广告等手段为他创办的白金商行进行宣传。这是海外华侨向国内亲属推介东南亚及西方文明,促进文化交流的一个见证。
下一站:冲刺“世界记忆名录”
我省侨批档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得到了国内外众多专家的认可。在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之后,2013年,侨批档案还将向世界记忆名录冲刺。
据林真介绍,为了关键一年的“冲刺”,我省档案部门在侨批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方面下足了功夫。
在侨批档案文献鉴定、鉴别和考证的基础上,省档案馆对馆藏侨批档案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编目和校勘,共著录侨批档案文献一万多件。泉州市档案馆等也对侨批档案进行了整理和编目工作。同时,侨批的数字化工作也在进行中,通过数字化手段有效地整合侨批档案资源,使普通老百姓也能通过共享档案资源,方便社会对侨批档案的研究和利用。
我省关于侨批的文化产品也不断问世。2011年,省档案馆编辑、刊印了《福建省珍贵档案文献名录》,把部分福建侨批档案收入珍贵档案名录。为宣传福建侨批档案,方便社会各界了解、利用我省各收藏单位的侨批档案文献,省档案馆还对全省侨批档案文献目录进行整合、校勘和编辑,刊印《福建侨批档案目录》。此外,《闽南侨批史话》《艺林堂集邮丛书》《回望闽南侨批》等著作相继出版,对于推动福建侨批申遗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中国侨批·世界记忆”国际学术研讨会也将于12月11日在福州举办,中外侨批专家学者将就侨批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国内外侨批业及侨批业政策、侨批文献的价值、保护与开发等课题进行深入研讨。
林真透露,目前侨批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的相关程序已经启动,“我们正抓紧做好申遗的各项筹备工作,与广东省联合撰写的申报文本已报送国家档案局。同时,我们还将继续做好侨批档案的保护和面向社会利用工作,加大我省侨批档案的开发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侨批,关注侨批,加入到侨批保护的队伍中来。”
文化·记忆
天一总局:见证百年侨批

东南网-福建日报12月11日报道(记者 郑长辉/文 记者 林熙/图)
在漳州台商投资区的角美镇流传村, 一座中西合璧式建筑,静静地矗立于村间弯弯曲曲的小巷深处。
经过岁月的冲洗,它已今非昔比,但从其高大的廊柱、精美的浮雕,依旧能清晰地感受到其恢宏的气势。它,就是有着百年历史的天一总局(前身为天一批郊)。它见证了我国侨批的发展史,也是“侨批档案”明年将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的重要文物。
从水客到信局
流传村坐落于九龙江畔,天一信局离江不足百米。“先祖郭有品是天一信局的创始人。1869年,他就是从这里乘船,顺着九龙江出东海,直抵南洋,开始从事侨批事业的。”郭有品第五代孙郭伯龄介绍说。作为郭有品的嫡孙,郭伯龄从1999年开始,便一直在研究侨批历史,试图尽可能清晰地还原天一信局的历史。
清末时期,大量闽南人往东南亚谋生发展,当他们在当地扎下根来、略有积蓄之后,便通过“水客”,向家人捎带银信,侨批业也由此应运而生。
1869年,年仅17岁的郭有品在“客头”带领下,漂洋过海前往吕宋(今菲律宾马尼拉)成为一名“水客”。由于郭有品忠厚老实、尊老敬贤而且乐于助人,深得同乡侨民的信赖。 起初,他单枪匹马,帮侨友带信带钱银,回乡埠自跑自送。因其办事十分精细及时,赢得了大家的信赖,因而他从一般的“水客”慢慢地又成为“客头”。
经过几年“客头”生涯,郭有品深知经营侨批的收益颇丰,即于1880年(清光绪六年)在故乡流传村创办起了“天一批郊”,主要经营吕宋与闽南之间的华侨银信汇寄业务。“天一批郊”的成立,比1896年(清光绪22年)成立的大清中华邮政局还早16年。
郭伯龄说,“天一”二字,即“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先祖郭有品用这二字作为信局的徽志,寓意“天下一家”,表达其创办侨批局的仁爱之心。他做人做事都是以“仁爱”当作准则,一切以“为人”为根本。
“天一批郊”成立,成为当时华侨与家人之间联系的纽带。侨胞的信任,也使郭有品从微薄的手续费中获取和积累了利润。随着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郭有品有了本钱,开始置产业,买田地,做到以“邮”养“田”、以“田”扩“邮”的良性循环,“信局”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民间侨批旗帜
诚信是商家的根本,“天一批郊”的运作也以“诚信”为第一生命。正当“信局”运营“旗开得胜”之时,一次突发事件考验着郭有品,也考验着“信局”的生存。
天一批郊开办后,每批银信均由郭有品本人亲自押运。在一次押运侨汇途中,船遇台风突袭沉没大海,全部银信顷刻付之东流,所幸郭有品获救。返乡后,他便变卖田亩家产兑成大银,凭衣袋中仅存的收汇名单款项一一赔付,此事在南洋华侨中传为佳话。从此,郭有品的名望誉满南洋,华侨深为信任,都乐于通过天一批郊汇寄,天一的业务与日俱增。
除了注重信誉外,一些便民措施也值得当前邮政业借鉴。在郭伯龄看来,正是天一信局的信誉以及周到的便民服务,才造就了天一信局的辉煌。天一信局坚持“信誉为首,便民为上”的经营之道。对于远途来寄的人,招待食宿。汇款时如款项一时不便,而其信用可靠者先由信局垫上;远途者,还提供休息之便或招待食宿。
1896年,清朝邮政局正式对外营业,天一批郊经过申请核准,登记注册为“郭有品天一信局”,总局设在龙海流传村,外设厦门、安海、马尼拉、宿务、怡朗、三宝彦等分局,后又增设香港、安南(今越南)分局。几年间,“天一”分局多达32家。天一邮网以闽南为据点,形成了一个条理清晰的巨大辐射圈,基本上涵盖了我国东南沿海和整个东南亚国家,鼎盛期每年侨汇额达千万元大银。天一信局一度成为民间侨批银信的一杆旗帜。
郭有品事业成功后,不忘家乡父老,热心公益,于1898年兴办义塾,他还创办“唤醒堂”,并同族人共订村规,深得乡人称赞。
影响:历史价值凸显
1921年后,由于东南亚一带经济不景气,侨商收入普遍受损,因歇业而回国的华侨渐多,侨汇逐渐萎缩,天一信局的利润从此开始滑坡。上个世纪20年代中后期,东南亚殖民统治者施行苛捐杂税,民信邮资猛涨一倍,天一总局还常遭军政勒借,直至其入不敷出,严重亏损。在无可奈何的形势下,天一总局终于在1928年春节前的1月18日宣布歇业,并将总局及所有分局房产统统转卖以弥补香港及吕宋分局的严重亏空。
“天一信局从1880年创办至1928年停业,虽然只有48年历史,但它是中国近代邮政史、金融史、华侨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页。”郭伯龄说,侨批蕴藏的文化内涵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侨批中有款必有信,华侨在汇款的同时都会附有家信。批信生动记载了华侨在侨居地的生存发展状况、华侨社会面临的机遇与困境以及侨乡社会经济、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它与其他史料相印证,成为研究华侨华人史、侨乡史、家庭史乃至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民间档案”。
岁月沧桑、时代变迁,天一总局旧址历经百年虽今非昔比,一片宁静,没有了往日的繁荣,但作为历史见证,它的价值在今日又渐渐凸显出来。2005年,天一总局被列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郭伯龄表示,作为郭有品的后人,也作为研究“侨批”史的学者,希望将天一总局建设成为中华侨批博物馆,让其发挥更大作用。
文化·故事
老“批脚”李志忠的回忆
东南网-福建日报12月11日报道(记者 吴旭涛)
侨批的故事虽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对于经历过它的人来说,却是刻骨铭心的记忆。
19世纪中叶,伴随着海外移民和华侨汇寄侨批的需求,催生了一个专门从事侨批传递的行业,在批局里运送侨批的人被称为“批脚”。
今年88岁的李志忠曾是批局的工作人员。李老先生家住泉州市区,当年侨批最兴盛的时候,他和父亲、哥哥都曾是运送侨批的批脚。虽然几十年过去了,回忆起当年的辛酸日子,老先生依然忍不住流泪。
当时,李志忠的父亲和哥哥都在一家叫“捷兴信局”的批局工作。“捷兴”从清朝末年便已开办,负责人是南安梅山人。
“我父亲跑过14趟菲律宾,他回来都会跟我说当地的事情,那个地方树枝上都有人,有外国人也有我们华侨,人们大多数都是种田的。”
当时福建在东南亚的华侨很多,批局业务也非常兴盛,“那时有个说法,批脚上路送信,土匪也会保护他,因为连土匪都有华侨亲戚,也会给家里寄钱”。
话虽如此,但因批脚常常运送大量财物,路途上依然凶险重重,许多人因此遭遇不测。李志忠的哥哥便是其中之一。
“1937年,我哥哥在眉山送侨批时,遭到抢劫,被当地的土匪打死了。”说到这里,他忍不住流下眼泪,“当地政府很重视,花大力气把土匪抓住枪毙了。”
他说,后来为了保护批脚,政府成立了同业公会,并发出通告如果批脚经过当地,政府要设法保其平安。批局对批脚的安全也加强了监控,若批脚送侨批久未回来,便要打电话回批局报平安,确认是否遇上老虎、洪水、土匪以及恶劣天气等危险。
起初,“捷兴信局”在厦门经营,后来随着业务扩张,发展到了泉州,并在晋江、石狮、南安等地都设了点。李老先生清晰地记得,“捷兴”当年在泉州的营业点设在市区的中山南路92号,当时员工有几十人。
1947年,李志忠到了哥哥曾在的批局工作,当时“捷兴”已经改名叫“源兴”。随着福建侨批行业不断发展壮大,竞争也愈趋激烈。据悉,最盛时福建全省有255家批局。
“那时的批局之间都在比谁快,我负责市区侨批的运送。船往往半夜到码头,我们三更半夜就出门分拣侨批,一船上来有上万封侨批,工作量非常大。我们先把钱捆起来,让挑夫挑回店里。要是路上遇到别人问起,我们怕被抢劫,就谎称挑的是笋。”
“侨批一到,店里就会只剩下一两个人,大家都去送信了。我们凌晨出发,赶着回来分下一批。市区送的是侨券,可以凭券来兑钱,乡下的话就直接送钱过去。我们负责市区的批脚凌晨两三点出发,早上七八点才能回来。负责乡下区域的人骑自行车运送侨批,第二天中午才能回。”
但是,在批局兴盛的同时,银行也渐渐介入侨批的经营。到了上世纪70年代,侨批业归口银行统一办理,批脚这门职业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文化·链接
《世界记忆名录》的中国档案
晓吴
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
1997年入选,现收藏于中国音乐研究院
中国传统音乐声音档案中包括中国各民族的音乐,道教和佛教的宗教音乐也收录其中。另一个重要项目是记录中国戏曲传统。
清代内阁秘档
1999年入选,现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清代内阁秘档就是有关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案件记录。
云南丽江纳西东巴古籍
2003年入选,现存于云南省社科院东巴研究所
这些纳西古籍的独特不仅在于记述了生活在偏远山谷中一个小部落的生活方式和信仰,还记载了书法的早期历史和文明的起源,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清代大金榜
2005年入选,现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现存的金榜有200多件,涵盖科举制度存在的最后250年。
清代样式雷图档
2007年入选,现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从17世纪晚期至20世纪早期,雷氏7代人均为中国皇帝的御用建筑师。样式雷图档共包含2万多份记录。
《本草纲目》
2011年入选,现存于中国中医药研究图书馆
李时珍历时27年,于1578年完成了一部药典,被称为《本草纲目》。
《黄帝内经》
2011年入选,现存于中国中医药研究图书馆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就研究出了疾病防治的理论。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产生了针灸和艾灸的概念,还确定了诊断、病理体系和治疗的原则。公元前221年,所有这些材料被汇集成一部《黄帝内经》。(晓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