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食品类媒体不该“沉默年代”

2012-12-03 10:101820

  于彬

  最近的“速成鸡”和“塑化剂”食品安全事件让公众又一次震惊。各种批评与声讨声不绝于耳。有批评涉事企业声明缺乏诚意的,有质疑把责任归于塑料桶是为企业开脱的,有翻出某专家认为“鸡内不含超量激素的”证据的,还有要求企业下架全部产品并赔偿损失的。对以上这些批评,相信有关企业会正确对待;对那些质疑,相信最终也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笔者关心的是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两件事最先报道的依然是综合类的媒体,而不是了解行业情况、本该最有发言权的食品类专业媒体。

  之所以用“依然”,就是因为在我印象中,几乎大多数的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都来自综合媒体,或是网络,或是纸媒。比如五年前的“三聚氰胺事件”,就是某早报第一个报道的。在以后的一系列的事件中,也多是如此。

  是没有食品类的媒体吗?当然不是。现在我国食品工业发达,相关的媒体也有很多,既有传统纸媒,也有新兴的网络。不仅有全国食品行业的大媒体,还有各个大类的,比如饮料类报刊,酒类报刊,乳制品类报刊,肉制品类报刊,调味品类报刊,水产类报刊,粮油类报刊,茶类报刊,总之是有多少个食品大类,就有多少种报刊。甚至还有细分到某个品种的媒体。比如有白酒报刊,啤酒报刊,葡萄酒报刊,黄酒报刊等。内容之广、数量之多超乎想象。这些报刊的从业人员许多是懂食品工业的业内人士,再加上良好的文字基础,报刊也就自然出色了。在食品工业的发展中,食品类媒体或是曾经或是正在奉献着力量。

  然而在食品安全这个大问题上,某些食品类报刊及网络似乎“出力”不够,“出声”不大。不禁让我想起费玉清的《千里之外》中一句歌词:“沉默年代”。本该是自己报道的内容却被可以说是“外行的”的同行抢了先,且一而再,再而三,而且“三不衰竭”,某些在“沉默年代”状态的食品类媒体这就该好好想想了:是失误还是失职?

  其实在勇于负责、敢于担当方面,食品类报刊有着光荣的历史。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国食品报》刚刚创刊,报纸就发表了许多反映食品工业真实现状的报道。不仅有批评稿,也有站在时代高度探讨国家发展的大文章。比如轰动一时的《濒临绝境 满目萧条 北京六必居亟待抢救》、《某营养油有营养吗?》、《吃的选择》等文章,不仅揭露了行业存在的问题,促进了问题的最终解决,甚至为国家有关部委制定方针政策提供依据。那个时候,凡是有关食品方面的大问题,有关部门一定要咨询《中国食品报》。

  食品安全是关乎公众身体健康的大事,公众有知情权,综合类报刊对食品行业的不熟悉,难免有报道不准确的时候,而食品类报刊是能为公众提供真实信息的主要载体,因为无论是从专业讲,还是从新闻角度讲,食品安全的报道,都应该由食品类报刊承担起来。

  食品类报刊是食品安全的哨兵,铁笔担道义,义不容辞。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