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感受哥本哈根嘉士伯

2012-11-21 10:405900
关于哥本哈根,有两个认识这座城市的起点,一个是小美人鱼像,另一个则是嘉士伯。我几乎毫无困难地选择了后者。
  当我在仔细地观察象门(Elephant Gate)的四头石头大象身上的图案时,嘉士伯丹麦媒体与传讯副总裁Jens Bekke向我招了招手。“你是否迷惑于大象身上那个与卐字符很相像的图案?那其实是象征太阳与四季轮替的印度教符号,在嘉士伯啤酒瓶身上一度是显眼的标识之一,直到纳粹掌权之时起,才因避嫌而去除。”他一眼看出了我的疑惑所在。

  这里值得一一探究的细节多得很。嘉士伯地区(是的,这以公司创始人J.C. Jacobsen儿子的名字Carl命名,Carlsberg在德语中意为“Carl的小山丘”),一度是哥本哈根市区的边缘地带,离繁华的新国王广场(Kongens Nytorv)商业区不过40分钟步行时间,如今,这个一度对公众封闭的嘉士伯啤酒酿造基地,已经成为见证嘉士伯历史以及哥本哈根发展轨迹的游客热点。因为这家全球领先的啤酒酿造集团之一在2008年已将其生产基地迁移到了150公里之外的日德兰半岛。
  因此嘉士伯区好比是记录19-20世纪哥本哈根乃至丹麦的工业化进程的露天博物馆。J.C. Jacobsen是一位生活在哥本哈根市中心的酿酒匠的儿子,在19世纪,哥本哈根的酿酒业是一门由商人把持的生意,他们以前店后厂的方式酿造和贩卖啤酒。但在感受到市区在空间、水源、原材料、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不便后,J.C.选择迁出市区,来到这处在1840年代还是一片荒芜的山丘,建立了嘉士伯,这被丹麦人认为是本国酿酒业规模工业化的开端。

 “嘉士伯在2005年作出搬迁生产线的决定,某程度上只是延续了J.C.的智慧,”Jens说,“嘉士伯区在历经160年的发展后,现在已经被哥本哈根市区所环绕,J.C.在当年所感受到的掣肘,现在也同样存在。”我们此时身处J.C.的儿子Carl Jacobsen在1901年所兴建的厂房内部,目测高度有30-40米、用于煮沸啤酒的设备就放置在我眼前。在嘉士伯区的生产线关闭前,这里生产约14种啤酒与饮品,年产能达200万升,每年丹麦出售的嘉士伯饮品中有约一半在这里生产。而现在,“150公里外的嘉士伯腓特烈西亚(Fredericia)基地,年产能是425万升。”
  在这个旧厂房仍然保留的,是属于19、20世纪之交的优雅味道,包括那些流畅的设备线条,以及简约而又富装饰感的工业建筑外立面——对艺术有强烈热情和极高审美情趣的Carl,认为美丽的事物能让一个人变得更好。因此他把自己收集而来的艺术品无偿地捐献给自己的同胞,包括在哥本哈根的市区四周捐赠了18座雕塑,其中包括在其逝世前捐赠的小美人鱼像。出于同样理由,他请来设计师兴建了这些美轮美奂的庞大厂房,希望嘉士伯的工人能因此受到熏陶,不断改善自身,同时酿造出更佳的啤酒。

 关于酿造出更佳啤酒这一点,我不知道当年工人们的能动性有多高,但J.C.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当我在距离Carl那宏伟的工厂数步之遥的嘉士伯博物馆,饮用着冰凉而又没有苦涩感的啤酒时, Jens继续向我解释在J.C.资助下得出的啤酒酿造技术如何改变了世界。
  “J.C.是一个非常坚持己见的人,他做任何事都体现他对质量的追求,以及对科学的热爱。他本人在1870年代建立的嘉士伯实验室,至今仍然在使用,里面有140多名员工研究酿造和相关技术,所有的费用都由嘉士伯基金会支付,而且根据J.C.Jacobsen的意愿,所有研究得出的成果都会无偿向大众公布,这尤其体现于一项于1883年取得的成就——一项酵母技术的重大突破,当时他把这项发明无偿公开,如今,全球采用瓶中发酵技术的啤酒都需要使用这一技术,而这种酿造方式为市面上绝大部分啤酒在生产时所使用,例如淡味的中国啤酒(包括青岛啤酒)便使用了这种技艺。”
  现在嘉士伯区已成为哥本哈根的休闲新热点
  如今嘉士伯啤酒的生产过程和J.C.Jacobsen时代的做法几乎是一样的——先将小麦和水煮沸,将所有营养成分释放出来,然后加入啤酒花,再次煮沸,冷却后再加入酵母发酵,唯一不同的是酿造时间,J.C.需要半年时间才能酿出巴伐利亚黑啤,如今只需用4-6周就能酿出各式啤酒。
  甚至连啤酒酿造时间的缩短也需要归功于嘉士伯的第二代掌舵人Carl。他在欧洲大陆以及英国游学归来后,掌握到把巴伐利亚式啤酒的发酵过程从他父亲所需的6个月缩短至3个月的技术,而且仍能保持啤酒的高品质。不幸的是,尽管父子两人都对科学有极大的热爱之情,但两人的性格亦都非常强硬。J.C.对儿子的新技术非常抗拒,也不屑于Carl推广的市场营销技巧。最终,J.C.要求儿子离开啤酒厂单干。

于是自1881年起,在“Carl的小山丘上”,两座嘉士伯厂房同时并存,大家分别称之为老嘉士伯与新嘉士伯。两家公司都经营得很成功,因为1870与1880年代,正是哥本哈根急速工业化之时,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到城市找工作养家糊口,对高品质而价格又并不昂贵的啤酒需求大增。于是嘉士伯的业务扩张到丹麦全境,并初步试水出口。
  在嘉士伯博物馆中,我和Jens站在J.C.Jacobsen的肖像前,这幅画作完整地展示了这位具有科学精神的企业家的性格——J.C.身旁的书桌上摆满了科学实验仪器、由法国科学家Louis Pasteur写就的书籍,以及一个大啤酒瓶,他背后的园林与希腊式廊柱则展现了他对博物学和古典艺术的兴趣,也象征着他搜集的艺术品。我注视着画中人严肃的脸孔时, Jens说道:“幸而两父子在1887年都参加了一次家庭旅行,J.C.在行程中病倒,在父亲临终之际,Carl终于与父亲和好。”
  但这场父子反目却永久地改变了嘉士伯。J.C.在1876年便成立了嘉士伯基金会,用意是在他在世期间以及离世后都继续支持嘉士伯实验室的继续运作,在他与儿子Carl在经营和技术上产生重大分歧后,他更决定把整个嘉士伯的酿造业务由基金会、而非他的儿子继承。如今嘉士伯基金会拥有嘉士伯董事会51%投票权以及至少嘉士伯集团25%的股本,是控股股东。“我们的董事会有五位教授,掌握着基金会70%的投票权与30%的股权。” Jens补充说。
  因此,当Carl把新旧嘉士伯合并之时,他本质上就是企业经理人,被称为“被统治的Carl”。这终结了嘉士伯作为家族企业的历史,并在随后的百年时间把公司转变为一家与经济效益相比,更追求社会效益的企业,好比美国的好时巧克力。

 “嘉士伯基金会自31%股份中获得的盈利主要有4大主要用途:其一是赞助嘉士伯实验室,其二用于赞助新嘉士伯Glyptotek博物馆(Ny Carlsberg Glyptotek),收藏着Carl搜罗的大量雕塑艺术品,其三用来赞助腓特烈堡博物馆(Frederiksborg Castle),位于赫尔辛格(Helsing?r)以西40公里,目前是国家艺术馆与博物馆的所在地,里面有大量讲述了丹麦历史的画作来自Carl的收藏和捐赠,其四会再分给几大基金会使用,包括主要关注科学赞助以及支持和奖励优秀学生的嘉士伯基金,另一个是乐堡(Tuborg)基金会,乐堡本身是嘉士伯于1970年合并的另一个啤酒品牌,这一基金会主要对艺术家与音乐家进行赞助。此外,嘉士伯基金会还对包括表演艺术、体育在内的事业进行赞助。” Jens说,基金会的角色,正是J.C.留下的精神遗产的体现。
  “在他的遗嘱中,特别注明将他的别墅让一位著名的丹麦科学家使用。在20世纪最早的十年,这座别墅就被用作如上用途,如今,则被改建成一家学院,并有附属的住宿设施,供外国访问学者和科学家居住——他们在访问期间的一切食宿费用都会由嘉士伯基金会支付。”站在J.C.留下的别墅前, Jens如是说。

  事实上,J.C.留下的传统如今将更为强烈地影响嘉士伯区的未来发展。在旧厂房区的一个为儿童新建的树上游乐场畔,我获悉这一片地区将被重建为总面积达33万平方米的嘉士伯区(Carlsberg District)。新发展项目的关键词是“多元化”,力求让不同的人都居住于此。“现在的技术和100年前相比已经有很大差别,当时人们会设立工厂区、居住区和商业区,而现在我们有能力将这些功能集成在同一个区域。” Jens说,这个即将动工的大型社区重建项目,也有专门预留24所公寓,供访问的科学家无偿使用。
  直到今年5月,这里所有的旧厂房以及未来的新城区都属于嘉士伯,但现在一个大财团成为了这座“嘉士伯区”的发展商,其中嘉士伯会占这座未来城市25%的股权,其余的75%资金主要来自丹麦的大型养老基金。同时,嘉士伯的丹麦总部与集团总部都会留在这里,而且会兴建新的旅游项目。Jens解释称:“我们仍会尝试影响新财团对这一地区的发展计划,例如制订一些规矩,令新发展项目能与嘉士伯的精神相吻合。”

项目落成后,15%的建筑会是得到保留的旧厂房,另外的85%会是实现碳中和并对环境友好的新建筑,包括3000个公寓单位。同时,包括哥本哈根大学学院等大型教育机构也会落户至此,并带来1万名学生。总体而言,住宅、商业场所和办公场所(包括办公室、酒店、会展设施等),以及文化和旅游设施,将分别占嘉士伯区45%、45%与10%的容量。估计需要花15-20年才能让整个项目落成。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如何一眼识别好啤酒?

0评论2025-02-24436

德国人啤酒消费下降了吗

0评论2024-12-11455

啤酒未来发展趋势

0评论2023-04-26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