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北京11月1日电---中国央行2011年提出的社会融资规模旨在建立更全面的金融监测指标,中国央行官员盛松成日前称,这一指标将数量调控和价格调控结合起来,会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日前撰文称,社会融资规模符合利率市场化调控方向,体现了数量调控和价格调控相结合的原则.中国目前已形成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的利率体系,初步实现了数量调控和价格调控相结合.
他认为,中国的货币政策能有效影响和调控社会融资规模,而社会融资规模对经济增长等实体经济指标产生较大影响,中国特定的货币政策传导,决定了需同时关注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两个指标,即应从负债方和资产方同时考察货币政策的传导.
近几年中国表外融资规模日益庞大,且相对规模管制的贷款,价格更接近市场均衡水平,规模也更能反映实体经济流动性松紧程度.
"金融调控面临挑战,如果只盯着贷款可能造成'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他表示.
央行数据显示,2002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以外融资仅1,637亿元,为同期新增人民币贷款的8.8%;2011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以外融资5.36万亿元,为同期新增人民币贷款的71.7%.
盛松成的研究表明,社会融资规模与GDP、消费、投资、CPI等主要经济指标的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平均比新增人民币贷款与主要经济指标的相关系数高0.1左右.
社会融资规模概念的提出还不到两年,数据自2011年起正式统计和公布.因此,有研究人士认为,该数据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之间的关系究竟有多密切,是否可量化,"还不太稳定不太成熟".
中国国务院此前就四季度经济工作提出,坚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前瞻性地调节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合理市场流动性和新增贷款规模.央行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为11.73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多1.92万亿元.
**利率政策能有效调节社会融资规模**
盛松成表示,社会融资规模与利率、产出的相关性较高.利率政策能够有效调节社会融资规模,而社会融资规模的变动能够显着影响实体经济
文章称,通过模型模拟结果表明,若信贷摩擦系数较小,利率的正向冲击,将导致银行信贷和直接融资规模均下降,从而社会融资规模下降,若系数逐渐变大,部分银行信贷将向直接融资转移,社会融资规模的变动更全面地反映了货币政策的效果.
此外,社会融资规模的变动能够显着影响实体经济.对於社会融资规模的正向冲击,产出、消费、资本等宏观经济变量均上升;与银行信贷的正向冲击对宏观经济变量产生的影响相比,社会融资规模的正向冲击产生的影响更大.
盛松成称,中国目前已经形成了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的利率体系,对於票据贴现、债券、股票融资等按市场化方式定价的融资,主要使用利率价格型工具进行调控;对於贷款等融资则采取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进行调控.而社会融资规模将数量调控和价格调控结合起来.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待续